南哥的吶喊-好好走最後一段路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文/許禮安(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衛福部屏東醫院家醫科)
剛滿65歲的南哥是退休老師,被診斷出原發部位不明的轉移腹腔癌症末期,會診我的原因是腹部脹痛。末期病人除了身體的痛苦之外,還有心理、社會的痛苦與靈性的困擾。我跟南哥解釋完止痛藥物與疼痛控制後,他突然冒出一句英語:「I am waiting to die!(我在等死)」我當場詞窮接不下去,只能說出:「Everybody is waiting!(每個人都在等)」。這是我當醫生二十多年來第一次被病人「撂英語」嚇到。
本來就有憂鬱症的病人,如果年紀大時,罹患慢性疾病甚至癌症,很可能會加重憂鬱症狀。一來,如果沒做好「疼痛控制」,因為「痛不欲生」、「生不如死」,痛得想要自殺。二來,「久病床前無孝子」、「門前冷落車馬稀」,心情更是「不堪回首話當年」。依照「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定義:減輕或免除生理、心理及靈性痛苦,施予緩解性、支持性之醫療照護,以增進其生活品質。需要安寧團隊: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宗教師的專業,志工的支持,但家屬的陪伴更重要!
末期病人通常有憂鬱情緒,但不宜傾向「憂鬱症」去診斷。我認為這時候的「憂鬱狀態」不是疾病,其實是「生命處境」。從來沒有病人在一開始知道自己已經末期時,還可以開心面對。我開玩笑說:「只有一個方法可以把癌症末期病人的憂鬱狀態治好,就是你敢對他保證:『我會把你的癌症治好』,當你真的讓癌症消失,他應該就不會再憂鬱了。」
南哥的身體疼痛在調整止痛藥後就明顯改善,但其他層面的痛苦不是靠吃藥能解決。南哥問:「有沒有辦法治療?」我誠實回答:「沒有新方法,目前只能治標,能不痛、可以過日子就好。」他說了一個英文字:「headache(頭痛)」,我無言以對,然後成了我的頭痛。
人有七情六慾,多半是「生命處境」造成,有不公不義、挫折、打擊、生離死別,才會憤怒、沮喪、憂鬱、悲傷。轉化末期病人的憂鬱情緒不可能速成,要靠時間和細水長流的陪伴。有人陪伴的臨終生命就不孤單,對家屬而言,則是「有陪伴,比較不會有遺憾」。
老年人口急速增加,老化的末端就是死亡,長期照護與安寧療護已成為台灣無法抵擋的海嘯。我們總有一天會成為家屬,最後變成末期病人。不是「我在等死」,而是「死在等我」:死亡一直都在終點線等著我,我就是「一步一步踏入死亡的界線」啊!
本專欄由董氏基金會與信義公益基金會共同合作,欲知道更多憂鬱防治相關資訊,請上
http://www.etmh.org/index.aspx
爽報連結 http://sharpdaily.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