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高齡者的自殺防治|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後疫情時代高齡者的自殺防治

前言:疫情中的憂鬱與自殺行為

雖然武漢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影響身心狀態,但疫情發生至今,全世界缺少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的即時調查資料。疫情中,世界各國的高齡者(年齡大於65)的自殺死亡率是否增加並不確定,但是台灣2021年,高齡者的自殺死亡率比2020年增加3.5%

高齡男性是自殺的高危險因子

自殺是全世界的公共衛生議題,高齡的男性更需要注意,譬如美國高齡男性的自殺率高達每十萬人有48.7人。台灣不惶多讓,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訊,2021年高齡男性的自殺率是每十萬人有38.8人,高齡女性的自殺率是每十萬人有18.2人。在這一年,高齡者的自殺率,是每十萬人有27.6人,全國的自殺率是每十萬人有15.3人。高齡男性的自殺率,是全國平均自殺率的兩倍

為什麼高齡是自殺危險因子?

l   精神疾病之相關性:自殺死亡的高齡者相較於自殺未遂的高齡者,大部分有  精神疾病,最常見的是情感性疾病,特別是重度憂鬱症。必須注意無助感,無助感是自殺意念的預測因子,反覆自殺的高齡憂鬱症患者即使憂鬱症改善,仍然會留著無助感。
l   人格特質或人格疾患:高齡者的自殺行為和某些人格特質相關,譬如:內向、害羞及隱居,較有敵意、固執及獨立的性格者。獨居、孤獨和社會孤立是高齡者自殺的高危險因子
l   身體疾患之相關性:自殺和許多疾病相關,如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亨丁頓氏症、多發性結節、腎臟病、十二指腸溃瘍、脊椎受損或紅斑性狼瘡、或癌症。
l   生活壓力事件及社會環境:嚴重的人際關係問題、經濟問題、家庭不和,或工作狀態的改變,是高齡者自殺的社會環境危險因子。
l   整體功能的表現:是身心狀況的一個敏感指標,譬如日常生活的活動能力,穿衣、自己進食,及工具使用的生活能力,如打電話或處理自己的財務。整體功能若發生問題,往往導致情緒的變化。

自殺意念-注意高齡者的訊息

自殺行為的發生是多重因素,高齡者在語言動作中的蛛絲馬跡,假如隱含自殺的意思需要特別注意,譬如講「活太久了」、「活得很辛苦」、「不知道為什麼要活」等等的語言。2011年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詹翔琳與劉嘉逸醫師等人,調查3,853位高齡者的自殺的意念,結果顯示盛行率是6.1%,其中女性、菸癮者、低收入者、有憂鬱症狀者、有心臟疾病者,與自殺意念有明顯相關。2022年在日本一項針對16,135位接受社會福利補助的高齡者的調查,顯示4.8%有自殺意念,其中有2.2%曾經自殺未遂。這些研究結果表示,對於有自殺意念的高齡者,需要特別注意。

疫情增加高齡者的自殺風險

獨居、孤寂感及社交孤立原本就是高齡者自殺之高風險因子,若有精神疾病,特別是情緒疾患(憂鬱及創傷後症候群)則更危險。疫情也對精神疾患治療的可近性產生障礙。高齡者在染疫後出現情緒疾患,認知功能下降,甚至失智的風險,是需關注的問題。疫情後引起經濟消退,高齡者的生活狀況,也需要關注。

後疫情時代—孤單而不孤寂

因為病毒疫情,導致全球各國邊境封鎖與城鄉隔離,嚴格執行檢疫措施,使原來建立的高齡者關懷系統,如共餐、聚會等活動在疫情影響下瓦解。原本非常需要社會資源與社交互動的弱勢高齡者,更處於孤單與無助的狀態。這個問題在歐美國家非常嚴重。幸好社交媒體的使用,能協助高齡者社交互動,透過社交網路平台的連結,使許多高齡者能獲得支持與鼓勵,特別是可能有自殺或憂鬱危險性的個案得到幫助。在後疫情時代,除了恢復實體的活動,繼續應用社交網路平台,可以使得高齡者雖然孤單而不孤寂。

台灣更已經進入高齡社會。因為防疫措施得當,原本政府實施的長照關懷工作,並沒有受到嚴重的阻礙。行政院從2000年就開始規劃長者的關懷照顧,2007年核定「長照十年計畫」(簡稱長照1.0),積極推動長照業務;進一步於201612月實施「長照十年計畫2.0(簡稱長照2.0),提供從支持家庭、居家、社區到住宿式照顧之多元連續服務,建立以社區為基礎之長照服務體系。根據媒體報導,政府長照政策以「醫療照顧」內容最受關注,「社區照顧」和「老人共餐」則是以有助於高齡者的社會參與,獲得最高的政策好感度。

結語

我們要透過各種長照措施,包括「關懷訪視」、「電話請安問候」、「社交網路平台」、「餐飲服務」、「醫療照顧」與「健康促進」等各種方法,降低高齡者的焦慮、孤寂感、憂鬱、自殺意念,預防自殺行為的發生。

 

撰文/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陳喬琪醫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邱智強醫師;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林承儒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