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高齡實習生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文/黃宗正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一般精神科主任)
許多人在退休第一年覺得生活蠻美好,但漸漸變得沒有意義,想找些事做又不知道要做甚麼。假設60歲退休,而台灣女性的平均壽命是84歲,戰後嬰兒潮的世代往往退休後還要活20多年。在這麼長的歲月裡難道就要整天無所事事的閒逛,或者三姑六婆地聊天嗎?
從高齡實習生開始,賦予重返職場的新定義
有一群正向的高齡再就業者,或者稱作「高齡實習生」,做出很好示範。像新加坡的社會企業銀泉(Silver Spring)創辦人 Helen Lim,就是在62歲才創業,隨後創立多間企業,包括長者人力銀行和咖啡廳。事實上她在退休前是美國化學公司亞太地區人力資源部部長,具有跨國企業40多年的人力資源管理經驗,退休一段時間後覺得想要為一些中高齡求職者提供職涯諮詢及工作媒合,所以創辦了銀泉社會企業。事實證明她的創業很成功,也符合國家社會的需求。
另外一個案例是電影「高年級實習生」的主角,一位退休的長者,他重新就業幫一家中小企業成功的發展,甚至以智慧讓年輕女主管在家庭與事業間取得平衡。所以說隨著人口平均餘命的增長,熟齡族退休後重返職場也成為一個正向活躍的選項。上面兩個例子都是透過重返職場,貢獻一己之力而得到成就感,也發現自己不同的可能,創造新的價值。
充足準備,重返職場不貿然行動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從容地開創職涯第二春。根據大型求職網站2019年對45歲以上熟齡勞工的調查,有八成的人表示曾經因為年齡遭遇過職場的歧視。然而一半的人透露他們還有長輩需要照顧,其中又有一半自認無辦法兼顧工作跟照顧長輩,顯示出熟齡工作者的困境。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工作者中有23%屬於曾經退休又重返職場的人。其主要原因很少是為了追逐夢想或自我實現而重返職場,反倒是來自於退休金不夠,想要分擔家計、貸款或負債。如果我們就是這樣的情況,建議要在重回職場前留意以下幾點:
1.先調整身心狀況,預演上班生活。例如調整作息,準備未來朝九晚五的生活模式。
2.洽詢政府單位,如勞動力發展署銀髮人才資源中心或就業中心,瞭解相關資訊及政府提供之協助,包括常見的熟齡勞工適應問題。尤其是已經脫離職場18個月以上的人,有必要在入職前參加一些相關的知識技能培訓。
3.利用書寫及投遞履歷的過程,釐清2年內目標,妥善規劃。
4.有心理準備將遭遇職場的歧視。
5.建議從較有把握的工作開始熱身。
6.必要時尋求有經驗的人或專業人員討論。
尋找自我價值,也需量力而為
重返職場不一定要從挑戰性高的職業下手,也可以試著從較單純、能勝任的工作開始,如果做得順利再挑戰更難的工作。此外,有些非正式的「工作」,若能好好安排也能得到很大成就感,比如說很多長者投入宗教界當志工,攻讀第二個學位等,尋找年輕時候未完成的夢想。
而一般從事上述「非正式工作」時的問題是,沒有像我們在企業一般明確的制度與規劃,如「上班」時間多長、何時休假、何時授權工作等。而無論正式或非正式工作,在重返職場時都可能有不適應的時候,通常一開始的症狀都是失眠、焦慮、憂鬱或者身體不適,這些是最早顯現的指標,若持續一週以上就應該尋求協助。如果支持系統良好,可以跟家人朋友先討論,若沒有良好的支持系統,建議尋找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協助。
及早規劃,建立良好身心狀態
退休後往往還有20多年的歲月可使用,建議退休前就有妥善規劃,包括考慮尋找另外一個新工作或非正式的工作。藉著再度就業可以讓我們找到存在的價值,持續貢獻付出也使得生活有重心、擁有收入並維持活力,這些都可以讓身心狀態保持良好,避免肌少症或失智。為了避免工作變成過度壓力,也別忘了維持健康行為,包含規律運動、充足睡眠、正確飲食,建立良好支持系統,這樣才能夠達到生活跟工作的永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