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老年睡眠障礙偏差概念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文/李耀東 (亞東醫院精神科高齡精神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圖/pexels
身為睡眠專科醫師,診療老年睡眠問題已第15年,回想這些年照顧過的老年失眠病患,感到最為難與耗心思的首當「已與安眠藥物相伴數十寒暑,有藥吃到沒藥,卻仍苦於失眠」的個案,近年安眠藥開立用量增多,這意味著臺灣健保制度的便捷…,只是此一「福祉」對老年族群來說,卻不一定是福氣。很多老年患者擔心長期使用安眠藥會不會增加失智風險,醫師在開立處方時,考量到這些藥物已是老人家幾十年的「老戰友」,要說服其減量甚至停用難如登天,當耗費時間和唇舌之餘,老年患者還可能請求醫師「我再活也沒幾年了…你就行行好,開個藥,讓老人家好好睡一覺好嗎?」;若權衡之下決定不開藥較合適,也可能有「老人家離開診間後去投訴醫師不開藥,還收看診費!」之事…。 醫者父母心,在這種兩難的抉擇下,醫師想提醒老年患者更重要的是:「醫師在開立鎮定安眠藥物時,解釋藥物可能的副作用,您要仔細地聽跟了解清楚!」
以下筆者釐清幾個老年族群對睡眠問題常見的錯誤觀念:
迷思一:“沒有睡滿八小時就是失眠”
正常狀況下隨著年齡增長,整體睡眠的總時數會逐步減少,因此請不用太在意每天晚上究竟睡了幾小時。筆者常建議老人家:子女表達孝心贈送的高科技手表上記錄的睡眠數據,不用過度認真看待!其實每個人所需的睡眠時間不同,請記得:只要睡醒後精神好,活動參與正常,就代表您的睡眠已經足夠了。
迷思二:“助眠藥物等於安眠藥,容易上癮”
有助眠效果的藥物並不代表就是鎮定安眠藥!其實有不少藥物既非鎮定劑也非安眠藥,卻有不錯的助眠功效!臨床上的所謂失眠其實可能有不同的情境,比方有的長者每天晚餐後,坐在電視前就開始夢周公,等到九點、十點躺上床,卻開始把年輕時的陳年往事拿出來臧否,搞到心中萬馬奔騰越想越睡不著…這也算是失眠,然所需的卻不一定是安眠藥,即便要使用到安眠藥,也有多元化的選擇,有經驗的睡眠專科醫師可根據不同的失眠型態,病患不同的年齡與不同的身體狀況,選擇出最恰當的藥物,並輔以正確的睡眠衛教和確認使用者清楚了解用藥原則,以將藥物的可能副作用降到最低。
迷思三:“安眠藥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安眠藥與失智症兩者之間是否有直接的因果關係目前尚未定論,甚至還有研究報告指出,長期失眠可能增加之後發生失智症的風險!這樣子安眠藥究竟是吃還是不吃呢?上一段的重點曾提及:『有不少藥物既非鎮定劑也非安眠藥,卻有不錯的助眠的功效!』這也是為何國內會有『睡眠專科醫師』的制度!這是一群在臨床經驗和學術理論兩面兼備且思考周全的睡眠專家。
迷思四:“朋友推薦的安眠藥一定有效”
許多老年患者基於親友的推薦自行服用安眠藥,這種行為潛藏著極大的風險。因為每個人的失眠狀況不同,所需的治療也因人而異,即便需考慮使用安眠藥,睡眠專家會根據不同的失眠型態和不同的臨床狀況(年紀、身體疾病)做最安全的選擇,建議子女若獲知家中老人有鎮定安眠藥物「吃好逗相報」的行為,絕對要認真提醒老人家此一舉動的危險性!
精神醫學在台灣長期被誤解,尤其是老年族群對精神科的排斥更是普遍現象。有些人甚至認為,服用抗憂鬱藥物可能“吃出憂鬱症”。事實上,抗憂鬱藥物經常被用於治療伴隨失眠的焦慮與憂鬱症狀。這些藥物經過嚴格的臨床驗證,能有效改善情緒並促進睡眠。需要強調的是,藥物的使用需經專業醫師的評估與監控,且使用前的溝通尤為重要。患者應積極向醫師表達疑慮,以確保安心治療。
“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是我近期閱讀《金剛經》時深有感觸的一句話。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那些為睡眠問題困擾的“有緣人”,增進對睡眠障礙的正確認識,並鼓勵他們尋求專業協助。讓我們一起努力,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讓每一晚都擁有安穩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