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社會連結,提升樂齡生活品質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文/董旭英 (國立成功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委員)
圖/pexels
臺灣即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20%。人口老化引發的社會與心理議題日益受到關注,特別是老年人在人際關係、資源運用與心理健康方面所面臨的困難,亟需被正視。
數位時代中長者面對的挑戰
首先,退休與年齡增長常伴隨人際網絡的斷裂。離開職場後,原有的同儕關係不再,加上身體機能退化、行動不便,降低了社交參與意願。若再面臨喪偶或子女遠居等情況,易導致孤立與寂寞感,而社會孤立與憂鬱、焦慮等心理問題息息相關。
其次,身份轉變帶來自我價值感的下降。對許多長者而言,工作是肯定自我的方式,退休後若缺乏新角色認同,容易感到無所事事,進而產生失落與無力感,影響心理健康。
第三,儘管政府提供長照2.0、社區照顧據點等資源,但多數長者因資訊不對稱、交通不便及數位落差等因素,難以有效使用。年長者對智慧型手機與網路平台的不熟悉,讓他們難以掌握最新福利或參與社群,形成所謂的「資訊弱勢」。
最後,心理健康調適亦為一大挑戰。高齡者常面臨親人離世與健康惡化等重大生活壓力,若缺乏心理支持系統,易陷入憂鬱情緒。但在臺灣,心理諮商仍受污名影響,長者多半羞於求助,導致心理壓力累積與社交退縮。
簡言之,老年人在邁入晚年後,常同時面對社會、人際與心理的多重挑戰。未來應從強化資訊傳遞、降低數位門檻、提升心理健康支持等層面著手,協助其建立穩定的社會連結與有效運用可得資源,進而提升樂齡生活的尊嚴與品質。
用五方法提升社會連結,創造樂齡生活
隨著臺灣社會進入高齡化階段,老年人如何在晚年維持良好的人際互動與有效運用可得資源,已成為提升生活品質與促進身心健康的關鍵。除政府與社會體系的支持外,年長者本身的主動參與積極作為,更是創造有意義老後生活的基礎。以下為幾項老年人自身可採取的重要策略:
一、 積極參與社區與社交互動:
意識到社會參與對心理健康與生活滿意度的正面影響,年長者應主動走出家門,參與各類社區活動,例如樂齡學習課程、健康促進講座、興趣小組或志工服務。不僅可豐富生活,也有助於拓展人際網絡與預防孤獨感。建議每週至少參與一次社區或鄰里活動,亦可主動聯繫老朋友或認識新朋友。此外,參與宗教團體或社團,更能建立穩定的社會支持系統,提升生活安全感。
二、 持續學習並強化數位資訊能力:
在數位化時代,掌握基本的科技應用已成為連結社會與獲取資訊的必要條件。老年人可透過參加社區大學、樂齡學習中心或銀髮數位教室,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社群軟體及政府服務平台,如健保快易通App。日常生活中也可透過子女或晚輩協助,增進科技操作能力,提升自我效能與獨立性。
三、 認識與活用社會福利資源:
臺灣已建立許多針對老年人的福利制度,包括長照2.0服務、健保特約門診、敬老卡與交通優惠等。年長者應主動了解自身可享有的權益,並勇於諮詢與申請。可前往區公所、社會局處或長照服務站索取資訊手冊,也可定期詢問里幹事了解最新補助或計畫內容。加入LINE社區群組或訂閱長者相關通訊,亦是獲取即時資訊的好方法。
四、 維持良好的身心健康與自我照顧:
健康是老年人參與社會、運用資源的前提。年長者應培養規律生活作息,包括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如快走、太極、柔軟操)、定期健康檢查與進行休閒活動。此外,對慢性病的追蹤與用藥管理也不容忽視。若有情緒困擾或心理壓力,應正向看待心理諮詢,並可參與支持團體,增強情緒調適能力。
五、 發展自我倡議與公共參與的能力:
高齡並不代表應該沉默。年長者可透過參與社區會議、公共議題討論等方式,主動表達意見與需求,發揮公民角色,提升社會參與感與影響力。例如,可加入銀髮代表會或志工團隊,運用自身的經驗與專長,協助年輕世代學習,實現代間共融與生命價值延續。
老年生活不該只是被照顧與等待,而應由自身出發,主動建構有意義的社會連結與資源網絡。透過積極參與、持續學習、自我照顧與勇於發聲,年長者不僅能提升生活品質,更能在人生後半場活出自主與尊嚴,成為社會中持續發光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