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壓,讓工作與生活平衡|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紓壓,讓工作與生活平衡

  農曆年剛過,相信不少人選擇在這個階段轉換工作跑道。而男性與女性轉職原因也不盡相同:許多職業婦女可能因為有孩子之故,晚上回到家後要做家事、餵小孩喝奶、哄小孩睡覺而睡眠不足,導致隔天工作效率下降,容易出錯。如果長期影響到工作進度,可能造成整體公司的損失。因此不少職業婦女為了應變孩子的出生,選擇離職或轉職。男性轉換工作常見的原因,則是為了跳槽到薪資更高的公司,但相對需要負擔的責任也就更多,如果適應不良,很容易出現身心症狀。我有許多個案因為沒有擔任過主管或新領域的工作內容的經驗,導致焦慮、做惡夢,影響內分泌等症狀,增加憂鬱症的風險。

  上班族真的無法平衡生活與工作嗎?以我個人經驗為例,以前在救國團張老師服務時,婆婆常常不解我因為工作而不能回家做晚餐或每天洗衣服,即使與先生溝通,婆媳之間的衝突還是無法在短時間內被化解…這也是許多公婆或父母會出現的感受,認為即便忙於工作,也不能忽略家事或應該定期回家探視父母。當我們面對蠟燭兩頭燒或非過往能力可及的任務時,剛開始會出現焦慮、害怕、憤怒、不知所措等情緒,可能因此對家人說話的態度不佳,與家人發生衝突;在工作上也容易與同事產生口角,或對工作失去熱情,變得常請假或工作效率降低。但許多人並不會意識到自己正處於「壓力」狀態,置之不理,進而引發憂鬱、恐慌及失眠等問題。

  有些人即便處於長期壓力中,但持續透過運動、唱歌、找朋友聊天或諮商,紓解情緒,會大大降低罹患憂鬱的風險。因此,重點不在於「壓力」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何調適、找到情緒的出口。相較於中、高齡者,現代年輕人更懂得使用資源(例如:失業時知道可以找就業服務站;心情不好可以尋求身心科醫師的協助)。性別也有所差異,女性傾向用傾訴的方式發洩負面情緒;男性則希望能自己承擔責任,較不會開口聊自己的感受,甚至覺得睡一覺或過一陣子就會好一點。建議每個人都要定期檢視自己的情緒狀態,了解情緒的變化及建立紓壓習慣,也可以每天晚上寫下今日值得感謝或美好的回憶(任何微小的事都可以記錄),或也將自己的心情記錄下來。透過書寫,能重整思緒,強化正向的情緒感受。另外,講求做事的方法也很重要,工作效能是可以學習的,尤其工作屬於「需要常加班」或「責任制」的性質,可以透過坊間多元的課程學習不同的技巧,例如電腦應用技巧、語言學習或溝通方法等,幫助自己事半功倍。

  任何選擇都沒有對錯之分,重要的是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改變生活步調,找回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本專欄由董氏基金會提供,欲知道更多憂鬱防治相關資訊,請上http://www.etm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