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死亡對話-談如何陪伴末期親友|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與死亡對話-談如何陪伴末期親友


圖/pexels

 

  王伯伯日前去安寧病房探訪一位癌末好友,回來後唉聲嘆氣,透露出無限愁悵。

  「他退休前生龍活虎,威風八面,怎麼退休才兩年,就住進安寧病房,一副奄奄一息的樣子……?」王伯伯沉重說出心中所想。

  「這讓你非常不捨?」我試著同理王伯伯的心情。

  「豈止不捨啊!我還覺得這變化未免太快了吧,人怎麼會變得那麼瘦,一開始我甚至懷疑是不是認錯床。」

  「你會覺得感慨萬千嗎?」

  「是啊!最讓人痛苦的是,我根本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安慰的話。臨走前,我還是祝他早日康復,但我們都心知肚明,這應該是我們這輩子最後一次見面了。」

  「所以,你無法說出內心真正想說的話?」

  「對。我其實很想好好與他道別,但不知道他是否知道自己的病情,所以也不敢貿然說出最終離別的話。」

從問候到道別的溫柔指引

探視末期親友,的確容易讓人感到尷尬,不知該說些什麼。這是一個極為敏感,又深具人性關懷的情境。面對病重的親友,語言往往顯得笨拙,甚至令人不知所措。提供以下溫柔建議,可讓床邊探視發揮實質效益,並且對彼此有所幫助。

一、用簡單的問候開啟對話:「我來看看你!」、「你最近怎麼樣呢?」這些話不求深刻,但須確認對方是否知道你來了,以及是否適合交談。若意識算清楚,末期病患通常會主動訴說身體的不適與醫療上的進展。

二、關心病人的身心狀況:若患者未主動說話,可以從身體的關心切入,例如:「身體有些什麼不舒服?」、「治療上造成哪些副作用?」等,通常身體的問題具體而明確,患者比較容易講述。順勢可再帶到心理層面,例如:「身體這麼多不舒服的症狀,會不會讓你很擔心?」、「目前的治療進展,會讓你失去希望嗎?」

三、順著病人的情緒,讓他詳細訴說:訴說可提升對方的情緒覺察,頗具療癒。因此可以再詳細探問病人的感受,例如:「那你最擔心的是什麼呢?」、「覺得了無希望,那現在最想做些什麼?」或許,有機會進一步幫助他完成最後遺願。

四、沉默無妨,懷舊也好:末期病人可能因疲憊而無法回應太多,或者還沒準備好面對深層的負面情緒。這時可以靜靜地陪伴,握著手,讓身體語言成為溫柔的交流。或者,以過去事件連結彼此:「我還記得你當年⋯⋯」、「你以前說過⋯⋯」這些話不僅喚起美好回憶,也能表達出內心的真切感受。

五、完成道謝、道愛、道歉、道別任務:表達感謝與愛,例如:「謝謝你一直對我這麼好」、「我真的很喜歡過去在一起的日子」。這些話可能平常難以啟齒,但此刻卻最有力量。更進一步,也可以試著說出過去跟對方有關的遺憾與歉意,或委婉表達離別的意涵。

六、給予最終祝福:若對方已準備好面對生命的終點,可以說:「你可以安心休息,我會好好照顧自己」完成最深的告別。若對方還沒準備好,則還是可以祝福對方早日康復,像是「等你出院,我們再去慶祝一番」。惟須避免過度鼓勵或否認現實,像是「你務必要堅強啊!」、「你一定會好起來」。這種話雖然出於善意,但若彼此深知病情已急轉直下,會讓人感到疏離。

陪伴者的自我照顧

探訪後,也需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心靈,因為陪伴末期親友也可能引發自身的死亡焦慮,甚至是過去未完成的創傷哀悼任務。願意面對這樣的情境,已經非常有勇氣;能藉由交談去協助對方整理一生,是功德一件!

若有必要,可找人傾訴或藉書寫整理陪伴後的複雜情緒,通常與信任的人聊聊,或寫下最深的感受,都有助於整理心情。若沒有適合的人可說,拜拜、禱告等宗教行動,也具有靈性上的助益。

陪伴末期親友,可說是一場與死亡對話的歷程。生命中的無常,提供我們喚起死亡意識的機會;而喚起死亡意識,會敦促我們更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因此,勇敢而真誠的拜訪末期親友,不僅讓對方不留遺憾,也讓自己的靈性素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