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包袱,人生更美好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文/徐西森 (國立高師大諮商心理與復健所所長/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委員)
圖/pexels
高雄醫學大學於民國八十九年研究發現:大高雄地區憂鬱症人口數逾二十三萬,約佔該地區總人口數的百分之八.五,其中重度憂鬱症的人數逾四萬人。為何物質文明的進步,導致人類更多的精神疾病?學者指出,這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愈來愈少、生活挫折導致壓力增大及缺乏生活目標…等有關,但更可能是人類失去了真實的自我。世界雖大,人的心地卻愈來愈窄,變成容不下別人,也困住了自己。
從出生開始,我們希望獲得父母的讚美、肯定,便帶著第一個生命包袱入世;上學後,看到班上同學考試得高分,獲得師長同學的喜愛,而自己卻在及格邊緣,於是又加給自己一個包袱,長大後,事業、愛情、人際…等,更多的動機需求累積了更多的生命枷鎖。經過二、三十年後到了現在,累積在你身上的包袱究竟有多少?我們能不能學習到放下生命多餘的包袱,能不能學習「遇過則化」的觀念呢?
當累積了太多的生命包袱,你所遭遇最大的敵人便是自己。當生活中壓力太大或心情不佳時,何妨調整自我的期待與生活目標,擴展人際關係,改變生活方式,到戶外接觸大自然,培養生活情趣、找人訴苦或向諮商輔導專業人員求助…等,這些方法都可以讓你用不同的心境來面對遭遇的困擾。
試著學習開放自己,讓自己「用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然後面對來臨的事實」,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解決問題,相信所有問題都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