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伴侶的人生九局下半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文/杜家興 (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
圖片來源:pexels
躺在病床上的先生,前晚一個久久的擁抱,原來是最後的道別。阿珠從十八姑娘一朵花的青春歲月就嫁給先生,相伴一甲子。面對前來致意的親朋好友,阿珠總是說先生是福氣的九十高壽,將以紅色為主來辦理喪禮,一心想為一輩子的伴侶風風光光地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孩子們提醒阿珠,幾天後父親的遺體會被帶出家門,安置在先前選擇的地方長留,希望讓阿珠有心理準備,阿珠點頭表示知道。
晚年喪偶,心理歷程四階段
伴侶的去世,是心理壓力清單中最具挑戰性的事件之一。晚年喪偶者通常會經歷四個階段:震驚麻木期、渴望思念期、承認絕望期和接納康復期。每個階段有不同的情緒和反應,沒有固定的時間長度。先瞭解這些階段,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與接受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不自責、不壓抑、也不否定自己的各種哀傷反應。
雖然可能心理已有準備,但伴侶離世的急性傷痛仍讓阿珠震驚、一時間全身無力癱倒在地。由於對死亡的陌生,她出現了不知所措、卻努力維持鎮定的茫然感。幸好有人協助完成喪禮程序,讓阿珠得以打開心房,體驗與表達心中的難過與痛苦。此時期,最重要的是旁人的傾聽和陪伴,讓當事者覺得不孤單。除了親友之外,鄰居、宗教團體或專業輔導員也是重要的求助對象。
結束喪禮後,阿珠漸漸進入渴望思念期,開始體驗到多年來同床共枕的房間只有自己的孤單,禁不住地思念起以往相伴的歲月、經歷的艱辛與爭執,一生的回顧與交談,以及最後病塌前的照顧光景。 允許自己有機會反複訴說、讓流淚來療癒自己,是這段期間非常需要且關鍵的。
可能與前一階段交互出現的現實狀況,讓阿珠不得不承認伴侶真的離開了,對此產生強烈失落與絕望感。此時期的特徵是無比思念伴侶,卻怎麼也喚不回熟悉的身影與說話聲。阿珠翻閱著從年輕到老的照片,以及使用手機後刻意留下的影音照片,總是讓她感到慶幸又安慰,還能保有這些實實在在的紀念物。經常與兒女親友們分享對離世伴侶的記憶、情感和思念,更是阿珠走過這段傷感歷程必不可缺的元素。
每日為先生祈禱,其實是一項能維持阿珠跟先生連結的重要儀式。在朋友與孩子們的鼓勵及自己的意志,阿珠重新回到自己退休後就參與的各項活動中,一方面有了這些年長後結識的同學好友們的關懷、支持、分享與陪伴,一方面有更多機會將伴侶的好、對伴侶的思念分享給其他人。
阿珠現在已回歸原本生活步調,伴侶離世不是「從此幸福快樂」的結局,而是持續調適的過程。對於將面臨伴侶離世的讀者們,我們提供一些秘訣與提醒:
允許自己流淚、難過
首先希望您能知道,失去伴侶後,沒有什麼才是正確的感受、正確的作為。如果可以,請告訴您身邊的人您需要什麼(或不需要什麼)。回憶和紀念過去,能產生療癒,別擔心會過度沉溺哀傷之中。盡量讓自己回憶和敘述過去和伴侶共同經歷的時空背景,是伴侶鮮活地活在您的心目中,更體會到過去的一切對您、伴侶和周遭人都是值得的人生經歷。有時,可運用一些方式來紀念您的伴侶,如寫信、看照片、聽音樂、捐款等,表達您對他/她的愛和思念。
維持健康生活作息
悲傷、孤單、分離等情緒可能使您因此沒有胃口、活力,甚至睡眠困難。可以透過朋友的陪伴來維持健康飲食、鍛煉身體和充足睡眠,如散步、打太極拳、種花等,放鬆身心,並且曬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不過避免過度飲酒、吃東西或購物來掩飾你的悲傷,以免加劇痛苦。
重建生活模式
進入接納康復期,逐漸適應失去伴侶後的新生活,找一些有興趣或有意義的事情來做,像是學習新技能、參與志工服務、安排旅遊等,讓自己感覺被需要和有價值。也可以去完成伴侶為達成的心願,或是創造新的生活經驗在心裡和伴侶分享。
尋求支持與協助
失去配偶會改變生活,還與許多不同精神疾病的發病風險升高有關。有時悲傷會深刻,到影響我們繼續生活的能力,這稱為“複雜的悲傷”。 常有以下表現:感覺自己好像已經沒有目標、進行日常活動有困難、持續感到內疚,或因親人的死亡責備自己、希望自己也死掉、失去社交慾望。
如果哀傷反應持續時間過長(超過1年),或者反應異常嚴重和強烈(如失去生活功能、出現幻覺或自殺念頭),那麼需要尋求專業幫助,可以找身心科醫師、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進行評估和治療,讓他們給您適當的建議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