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看精神科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文/葉佐偉 (新佑泉診所醫師)
圖/pexels
「我的兒子現在就讀高中,最近和女朋友分手,晚上睡不著,吃不下飯也讀不下書,心情一直很低落,整個人都失魂落魄,跟他講話也愛理不理的,我實在擔心他會想不開,不知道像這樣的情形要不要看精神科?」一個憂心忡忡的母親在電話裡焦急的詢問著。
我在演講、校園輔導和衞教諮詢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醫生,像這樣的情形要不要看精神科?」、「到底要怎樣的情形才需要看精神科?」或「是否要確定有精神疾病才需要看精神科?」。在門診則是會遇到病患,看到我劈頭第一句話就是:「醫生,你覺得我需要看精神科嗎?」或「醫生,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看精神科?」。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常會有不知如何回應的感嘆。這時需要回答的不止是教科書中制式「何謂精神疾病」解答。常常需要回應的,是問題背後更深一層因精神疾病烙印化,而對精神醫療產生誤解的社會現象。
有些人會質疑需不需要看精神科,其實是怕看了會被掛上罹患精神疾病的污名;另一些人會質疑需不需要看精神科,是認為精神科的診察與治療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助益,反而可能有嚴重的副作用。以一個精神科醫生的立場,要去扭轉這些偏見實在不是個人的能力所及,但換個角度來看,當病患和其親友參加相關的演講或是走入精神科門診,向醫師提出自己的疑惑,其實就是願意拋棄成見、積極改變的一個契機。那些願意接受治療的病患及在旁鼓勵的親友,則是以行動來扭轉「烙印化」的現象。
不過到底什麼時候該看精神科呢?
我做過一個簡單的調查,問來看診的病患:「你為什麼來看精神科?」,發現原因有10點:
1.身體不舒服
2.壓力調適和情緒上的問題
3.生活作息上的困擾
4.人際關係的困擾
5.希望醫師解答疑惑
6.尋求心理上的支持和協助
7.學習自我控制
8.得到藥物上的協助和建議
9.藥物副作用
10.開立證明及尋求相關心理衛生資源的轉介
這些由患者與家屬所提供的答案可以讓大家好好參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