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與主管溝通的「眉角」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文/陳莉榛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
圖片來源:pexels
阿豪在一家私人公司上班,對於自己所負責的業務有一套想法和做法,只是他的績效並沒有達到主管的標準,以致年終考核不佳,心裡很不舒服,覺得自己很認真執行業務,時常和兄弟抱怨主管不理解他的努力。某次業務會報,阿豪自認自己的提案報告很完美,當他報告完,卻遭主管霹靂啪啦訓了一頓,覺得好沒面子,心情超不爽,心想台北公司那麼多再換一家就好了。這是阿豪兩年內第三次想辭職。他覺得自己很倒楣,總是遇到難溝通的主管,是不是主管怕他能力太強而故意刁難他,阿豪越想越生氣,覺得主管自以為是。
溝通是門大學問,特別是職場上司與下屬間的溝通更是大大的學問。有些上司跟下屬間可能是不同世代,有不同的價值觀、生活觀,更有不同成長的時空背景,對一些問題的理解觀點或詮釋角度可能因此出現分歧。有沒有可能是阿豪做了自已願意做的、喜歡做的、容易做的、或是做了自己認為對的事等,卻沒有做到主管要或業務部門的要求、應該做的事。
如果主管讓阿豪知道公司要他做什麼才是公司要的績效,阿豪也應讓公司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且相互討論是否需要調整或改善的。雙方不要預設立場,而是盡可能的容許和包容不同的看法和意見,彼此以對等的心態相互討論,有時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問題,對方聽得進去的話語,讓對方理解自己的考量,不損害對方在公司的專業形象,甚至考慮對方的情緒,有助於雙方的溝通與互動,也有助於彼此的心情。
溝通不是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看法或意見,溝通的目標是希望得到正面的結果,首先要釐清溝通的目的,其中很重要的是要學習「聽」,包括接收口語及非口語的訊息、理解對方想要傳遞的意義、整合訊息,並做評估及回應。建議身為職員的阿豪先聆聽主管不同意的論點,再思考替代方法來解決問題或澄清誤解,也許主管考量是程序問題、資源有限,或是該提案對公司的獲益。阿豪也可適當的提出疑問,建議盡量避免使用「你….」為開頭的句子,讓語氣較溫和不會有指責的意思,像阿豪可試著問:「謝謝主管的提醒,只是剛你說的內容我不是很清楚,不知道是否再說明清楚一些呢?」表示對於主管的看法尚有不清楚之處,想進一步瞭解主管的看法,雙方才能更快得到事情的正面結果。
與主管的溝通有所誤差,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在當下並沒有獲知全部的資訊,讓自己保持開放的態度,聽別人的說法,以正向的方式溝通,即使事件最後不如預期的結果,瞭解這項決定背後的原因,心情也比較舒坦。
溝通是在與他人互動過程中一步步學習正確的技巧,可以簡單記下三個技巧,第一掌握主題,清楚明確的表達;第二尊重彼此的差異,接納各方的意見;第三善用同理心,適當給予回應。這三招讓你與主管或同事間,溝通不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