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夢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敬夢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有部片「鐘點戰」(In Time),活命的時間要自己賺……,片中每個人的外貌身體狀况到停留在二十五歲。所以當一個人在介紹他的岳母、媽媽和女兒時,你幾分不清楚他們的輩分,因為她們看起來都很年輕且凍齡。這在未來的世界不無可能,這一代目前的平均餘命是八十點二歲,或許拜科技之賜,现在八○年後出生的人,平均餘命可能會到一百歲了。

  當活得久不成問題時,接下來要問:怎麼活得好?怎麼活得有意義?怎麼活得有價值?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在一○五年度社會調查詢問受訪者:「什麼事件讓你覺得最快樂?」結果最高比例是身旁的人平安健康,其次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較近距離認識葉老大(本書作者葉金川,山友們對他的暱稱)是董氏基金會創辦人嚴道延攬他入任執行長後。我發覺「做自己想做的事」他稱上是個徹底執行者,把滿滿的夢想,時時排入計畫,且努力實踐著。他在《最美好的時光》這本書〈二○二五我還有夢〉一文中寫著,「二○二五年時我還是一個年輕的老人,七十五歲的我當然還有夢!如果連夢想都沒有,活著,就只是具活屍體,一直等到被埋葬,然後生命正式告終。人不管年齡,一定要有夢想的。」他說,「自己想到就做,說不完,也永遠做不完。」

  六十五歲,是他人生的另一個階段!這年他意外發現自己得了淋巴癌,他對人生有另一層思考,他與我們編輯團隊合作出版這本《最美好的時光》,有別於以往所策劃及撰寫的書籍,帶來更多關於他對生命的體悟及生命故事,感性而觸動不少人的心靈。

  楔子一篇「如果我沒法醒來,不要串通醫師凌遲我」的原文,當他寫在自己的部落格時,就曾被媒體、網路不停的轉載,甚至被當作生命教育的教材,應該是他始料未及。後來不少生命教育講座、熟齡生活演講等邀約不斷,不少人對他的印象,不再是為政策辯護的政務官,不只是當年那個勇闖和平醫院的抗SARS英雄,似乎已轉變成為人生引路的心靈導師。

  《最美好的時光》有著他對「學習與疾病相處」、「老後金齡生活」、「退休築夢安排」、「預約人生終點」等特殊的人生思維與想法,「要怎麼過,人生才會沒有缺憾呢?」他不想過一成不變的人生,似乎也解答了「人生無憾過日子」。

  他現在看待「每天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後一天」,把握每一個當下,積極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過得精采。六年前,他完成了一個不是普通人可以達成的夢想攀登百岳,目前全台攀登完百岳的人數還不到一千人,因為要完成這個夢,要有恆心的毅力與不放棄的堅持,而他堅持了四十年,花了四十年的時間完成,這可看出葉金川逐夢的執著。

  記得六年前,《行男百岳物語》的新書發表會,他講了一個非常引以為傲的登山紀錄:二○○五年,三個兒子及太太陪他一起去爬玉山,當作父親節禮物,在山頂全家人拍了合照。當年,讀國二的小兒子,回家後在週記寫著:「上週我和爸爸去爬玉山,這是爸爸的「遺願」。老師還跟他解釋這不是遺願,是『夢想』。」

  而這個幫父親圓夢的小兒子,現在已大學畢業,步入職場,原本學習護理的他,服完替代役,步入職場,選擇非常挑戰且讓人很驚喜的行業,他考上航空公司的機師,將成為飛行員,未來要開飛機,載著他父親、母親、家人遨遊天際,圓更多人生夢……。是的,敬「夢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本文為20171月出版《最美好的時光:人生無憾過日子》一書編輯後記)

 

作者:葉雅馨 現為大家健康雜誌總編輯、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如欲購買《最美好的時光:人生無憾過日子》

請點這裡https://goo.gl/6uCD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