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憂鬱不是正常老化|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老年憂鬱不是正常老化

圖片來源:freepik   

七十多歲的蔡伯伯,年輕時就注重飲食均衡,每天外出活動,與鄰居、親友都有聯繫,定期健康檢查也沒有明顯問題。兩年前開始,覺得很難專心,記憶力差,身體經常有氣無力,儘管三餐都有吃,可是胃口不如從前,夜晚又頻繁從睡夢中醒來,沒有睡飽的感覺,精神越來越差,很多事情也不想做,整天懶懶的,不快活,覺得人生好無趣。他常想,這把年紀,渾身不對勁,心情越來越煩悶,是否只能接受衰老的事實?   

老化是一種隨著年齡增長就會經歷的過程,維持身體正常運作的各個系統功能會逐漸的退步,包括: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功能、骨骼與肌肉系統等。然而這些生理退化,不必然伴隨著心智或身體的衰弱,仍有許多年長者維持良好的認知能力和體力。舉例來說,年長者也許動作和反應不像年輕時敏捷,骨骼與肌肉不如青壯年時期強健,聽覺和視力也沒有那麼敏銳。但在正常老化的情況下,智能水準和語言表達能力仍能維持,若沒有生理疾病帶來的限制,通常能處理一般生活事務,維持適當的自我照顧、休閒嗜好和人際互動。

老年憂鬱,往往是失落事件帶來的結果   

老年憂鬱症不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而是老化過程中,經歷生理疾病,心理壓力、及人際失落(尤其是親人過世)後的結果。許多研究指出,生理疾病會影響精神狀態,精神狀態也會影響身體疾病的表現,兩者之間有相互影響的關係。雖然老年族群經歷憂鬱症的比例並不顯著高於其他年齡層(因為其他年齡層也有各自的危險因子),然而根據統計,八成以上的年長者至少有一種慢性病,而患有慢性病會增加憂鬱的風險。罹患慢性病的長者約25%有憂鬱症狀。人際失落對老年人影響很大,面對一個又一個至親好友的過世,特別是伴侶或子女的死亡,對年長者產生極大傷痛,失去生存的勇氣,變得憂鬱喪志。此種狀況很需要醫療介入及親友的支持。

對症治療,心病也能除

老年憂鬱症與年輕型憂鬱症表現不大相同。年長者可能只注意到憂鬱症伴隨的身體症狀,而忽略情緒(憂鬱、焦慮)和認知症狀(難以專注、無法思考、記憶力減退)。比起年輕族群,老年期憂鬱症患者經常以身體不舒服、疼痛、疲勞表現,伴隨食慾不振,失眠等症狀,但不一定會說出心情憂鬱,因此往往被當成一般失眠或內科疾病處理。然而這樣的治療通常成效不佳,若能對症下藥,老年憂鬱症通常有不錯的療效。   

為了擁有有品質的老年生活,可以從注重身體健康,維持心智健康,和適度的社交參與,保持良好的人際狀態,為老年生活做好準備。

身心健康是維持生活機能的基礎建設   

身體健康方面,建議規律進行有氧運動、阻力訓練和定期健康檢查。有氧運動可以維持心肺功能,並改善認知和心情,年長者可以選擇做得來,也喜歡做的運動種類,包括快走、游泳等等,平均每週三至五次,每次三十分鐘至一小時,讓自己處在有一些喘的狀態。如果身體有些不便,例如有退化性關節炎,則可改以固定式腳踏車,或是站在原地雙手做跑步的動作替代。阻力訓練則是訓練肌肉與骨骼的重量訓練,幫助日常活動的穩定度,避免跌倒。簡單的做法可以練習坐姿抬腿,或躺著並將腿伸直抬高,每次維持數秒再放下。 目前有許多專業人員為長者開設的健身課程,建議去參加。

心智健康方面,年長者可安排益智活動或是探索新的興趣,如:報名社區的課程學習新知,練習手工藝,活絡認知功能和手眼協調性。懷舊也是很好的活動,如果回顧過去,有些放不下的議題、失落感、或未了的心結,可以嘗試處理,就是所謂的「道愛、道謝、道歉」。若需要可以尋求心理諮商,或利用衛生福利部心理諮詢專線1925尋求支持。   

社交參與方面,建議習慣社交活動的長者,可以保持與親友聯繫,參與社區事務。可以聚會,打電話,或以視訊方式聯絡,也可以依照自身能力和興趣參與活動,如:在社區活動中心交誼聚會,或是參與公園的太極拳團體,也可以選擇接受政府或藝文單位的基礎培訓,擔任志工導覽。   

大多數人最終會面臨老化,學習辨識正常老化與老年憂鬱的不同,及早偵測早期症狀並介入處理,適時尋求醫療協助,可以擁有更美好的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