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照顧,也要量力而為|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老老照顧,也要量力而為

  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後,高齡人口急速增加,家庭結構轉為以核心家庭為主,家戶人口數減少,少子女化、勞動力下降,這趨勢對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是必須面臨的挑戰。根據內政部統計,目前每戶平均人口數為2.65人,以目前全台79.4萬長照人口有高達30萬人係由家屬自行照顧情況來看,「老人照顧老人」將成為台灣社會未來的現象。

  老老照顧的艱難處境

  「老老照顧」的特殊考量比起一般成人更為複雜艱辛:年長的照顧者因年紀增長,加上身體健康問題,尤其是需要24小時照顧失能者的照顧者,除體力高負荷之外,精神層面處於緊繃狀態;因此容易導致身心失衡,有時也增加罹患憂鬱、焦慮與失眠的風險。

  年長者經濟能力不及以往,照顧者可能因照顧限制,不得不減少原先有收入的工作,以致經濟更加窘迫。醫療費用、僱請看護,或是改善居家環境等開銷,對照顧者及其家庭都是沉重的經濟負擔,加上與其他家人對照顧工作的衝突等,這些都是照顧者所承受的壓力源。

  照顧者可能因照顧工作,個人的時間安排受到侷限,沒有閒暇參加社交娛樂活動,進而可能導致與孤單無助,社會疏離。尤其對年長者而言,本身的資源與網絡互動本來就相對不足,這些壓力警訊常被忽視,老老照顧處境的難題長期處於低估的狀態。

  家人合作,成為照顧者堅強後盾

  有效的照顧者壓力調適方式應該是多元、多面向的介入模式,對每個家庭都有其特殊的考量,尤其是老年照顧者。家庭中成年子女主動參與,無論是在經濟或生活安排上都可以成為老老照顧最大的後盾。因此鼓勵家人們應主動關心年長的照顧者,多與老年照顧者協商分擔照顧責任;一方面也提醒年長的照顧者要量力而為,盡可能清楚表達自己的照顧限度、需要家人提供的支援,保持良好的溝通減少誤會。畢竟照顧是條漫長的過程,照顧者必須先照顧好自己,保持身心健康,電力充沛,才能照顧好家人。

  協助長者增加瞭解訊息知識也是有效調適方式之一,經由社區鄰里活動、醫院衛教資料、報章媒體、網路等多元接觸,讓照顧者與病人了解疾病和照顧知識,可以減少對疾病未知的恐慌。協助長者運用社會福利,選擇符合自己的資源,以做短中長程的照顧規劃。

  預先部署,建構有尊嚴的老年生活

  面對老老照顧的趨勢要有心理準備,提早因應。持續社會參與,盡量保持身心健康、規律的生活與運動等,可以有效延緩失能的到來;也建議大家預先養成蒐集政府資源、日托、照顧者支持團體等老年照顧資訊,為自己未來步入老年生活預做安排。期待政府建構「健康生活」及「行動無礙」的高齡友善環境,增加對65歲以上高齡家庭照顧者之支持性服務,使照顧與被照顧的長者能擁有健康、快樂及尊嚴的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