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健康資本,銀髮旅遊更自在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文/徐錦興(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系教授/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委員)
儲蓄健康資本,銀髮旅遊更自在 照片出處:Pexels
疫情解封後,「出國旅遊」變成熱搜關鍵字;在時間上比較彈性的長者而言,期待解封後旅行的心情更是熱烈。一趟完美的旅行,可以提高我們對休閒生活滿意度 (LLS, Leisure Life Satisfaction) 和整體生活滿意度 (OLS, Overall Life Satisfaction),也有助於主觀幸福感 (SWB, Subject Well-Being)。旅行的意義,就在於創造生活中美好的感動與回憶;如果因為某些因素而無法成行或無法完成,豈不掃興?
健康是可貴的旅遊基金
國外有一項針對戰後嬰兒潮世代的調查顯示,健康是僅次於旅遊成本考量的第二大常見阻礙因素。旅遊成本或許可以存到一定的量後再出發,但是體能卻有一日不如一日的感概,特別在疫情期間的隔離政策(如無法外出運動),讓健康威脅變得更加遽。對此議題,筆者建議有計畫出國的長者,可以參考本文,檢視出國旅遊的行程、擬定合宜的健身計畫,從現在開始規律進行,讓自己更有信心享受旅程。
行前準備,如何著手
一、檢視旅遊行程、了解所需的體能: 掌握旅遊的相關行程,除了一般的「行程天數」、「天候狀況」等條件外,也要事先模擬在旅程途中所需的體適能:如飛行時間多久?有無接送服務?旅遊景點的遊覽方式?甚至是當地的基礎設施,都詳加了解;畢竟出門在外,不若自己的城市或家中環境般如此熟悉。
二、針對不同情境、強化所需的體能:
(一)心肺適能:這是最基本的體能條件,特別當您規劃的旅遊天數很長的話,較佳的心肺適能可以讓您覺得比較「輕鬆」。例如轉機時在各登機門之間的快走、必須趕上即將離站的巴士和火車等,心肺適能的優劣就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心肺適能並不難;基本上只要把日常的運動時間逐漸拉長,就可以感受到其效益。此外,想要在較短時間內改善心肺適能狀態,不妨嘗試「間歇訓練」,也就是用一般速度走一小段,接著快走或慢跑一小段,以此模式交替運用,就是間歇訓練的要素。間歇訓練是目前公認最有效改善個體的心肺適能方法之一,但執行前要先評估自己的運動能力,循序漸進還是最高指導原則。
(二)肌力、肌耐力:想像把登機箱放上座位上方的置物空間、提著行李箱走樓梯、雙手拿著滿滿的當地特產等候結帳,這時候您需要什麼體能?答案是肌力和肌耐力。除了必要的上下肢肌群(如三角肌、股四頭肌等)外,核心肌群也是訓練重點項目。強壯的上下肢肌群可以讓我們能長時間拿行李或步行,核心肌群則是降低因負重(如後背包)或長時間姿勢不變(如坐在機艙座位)而引發的運動傷害。肌力訓練也不困難,提菜籃逛超市、在家拿裝水的水瓶等重物,都是很好的訓練方法。如果時間與經濟許可,建議可以到鄰近的健身房尋求專業教練的指導,藉由特定器材設備的訓練、學會正確的用力方式(如舉重物時,將重量靠近身體內側、善用膝關節和腳踝處的柔韌活動角度,避免將重量壓在脊柱處),讓肌群運作更有效率。
(三)平衡與敏捷訓練:這是較容易忽略的體能要素,但到較未開發的目的地旅遊時,卻是極為重要的指標。在已開發國家,政府會比較重視「高齡友善環境」,所以其基礎設施的便利性與安全性,倒不必過度擔心;但如果您的旅遊目的地無法提供您熟悉的設備,如蹲式馬桶(這個蹲踞的動作會同時動用到股四頭肌、臀肌和膕繩肌)、簡陋且無扶手的淋浴空間,就需要更好的身體平衡能力。又如果將前往的旅遊地,是原始的森林公園、濕滑的鐘乳石洞、或是歐洲古老城市(石板路、崎嶇小徑、不平坦的樓梯和古老的台階),身體的敏捷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平衡與敏捷的訓練,可以將運動神經知覺的訓練列入運動清單中(如跳繩、瑜珈等);平衡與敏捷的訓練需要時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歷程,藉由察覺到身體重心或體位的變化,讓各肌群快速建立一個協調的網絡。
其實體能對我們而言,不侷限在旅遊期間而已,日常生活中更需要。有良好的體能,身體動作表現佳,自然可以提高生活品質。國外健身產業推出類似服務,如Fit2Travel課程,就是設計八週、每週兩小時的運動課程,讓長者可以有更好的體能去享受一個活力假期!健康的體能和快樂旅程,對我們而言,都是多多益善啊!期待讀者的每一次的旅行,都是生命中最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