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冬天的景緻:年長後憂鬱情緒的因應|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人生冬天的景緻:年長後憂鬱情緒的因應


圖/pexels

 

「65歲」是開心、驕傲領取敬老卡準備悠閒享福的分水嶺,但是為什麼有很多老年人,沒有享清福反倒遭受著情緒困擾;總是悶悶不樂,生活失去重心、處於憂鬱,卻被大家誤以為是「老化」。

老年人的情緒困擾從何而來

獨處時間變多:退休後、另一伴先離開、兒女離家…等,都可能使得獨處的時間變多,如果心態沒有預先準備好,容易產生情緒上的糾葛或變成一種困擾,甚至影響角色的功能跟日常生活;如果提早做好心態上的準備,例如退休前先規劃好要做的事情,給自己調適的時間,漸漸適應的過程相對會比較自在。

生活型態變動:青壯年時期建立三、四十年的生活慣性因退休一夕之間被打破,不再需要忙於工作、負擔很多責任,工作中的人際連結也大多斷掉,面對不再被工作需要、家庭對自己的財力需求降低,以及連結互動的朋友變少,若沒有預先做心態的調適,可能會產生很大的反差與失落感。

無法接受老化:覺得老了沒什麼用處,心理認定不喜歡「老化」這件事,當行動越來越不便利,生活中就容易充斥著各種抱怨,如果能夠學習順應著生理的變化,就能自在的樂於慢活,像是年輕時總是很匆忙、走很快、趕時間搭計程車,現在可以放慢腳步、搭公車欣賞沿途人事物、享受慢活。

如何消化負面情緒

一、 安排:
將老年生活做一些安排,但避免太緊湊而失去生活的悠閒感,可試著從生活作息開始,養成紓壓習慣,包括什麼時候做運動、健走、健行;自己下廚或外出品嚐美食;找朋友打麻將、玩桌遊或一起看節目…等,安排事情做的過程,去強化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像是吃早餐時專注地品嚐餐點,幫助自己脫離過去匆忙的感覺。  

二、 整理:
整理的範疇很大,包括對以前生活的整理,以及家裡環境的整理,可以從整理中梳理自己的心情,像是以前的收藏,匆匆忙忙地塞在某處,在整理收藏品、照片的過程,可能會發現自己過去非常有感、挫折或得意的事情,其實「它」就是一件事,讓你看到不一樣的人生集,從不同的處境中回應現在的自己。

三、 利他:
幫助他人時不再只看到自己,能夠將重心轉移到身邊的人,也許是自己的孩子、熟悉的面孔但不認識的鄰居、久未蒙面的朋友,甚至是比自己更年長的長輩,分送一些美食給他們,或從事對他們有幫助的事情,都有助於累積正向情緒。

四、 正念:
正念練習有助於減低焦慮、保持專注平和,是維持心理健康的積極作法,另外可依照興趣列出人生夢想清單,不論是以前想做但一直沒空做,或是未來想做的事,不管做不做得到,在列清單的時候可以幫助自己思考、整理。

上述四個方法是我們可以控制、自理而採取的做法,但如果你的情緒狀態已有疾病徵兆,像是出現憂鬱、焦慮或認知的改變,不太能夠專注、沒有辦法思考或記憶力減退,身體常會疼痛,有倦怠感,食慾不振,無故悲傷、落淚,對之前有興趣的事情不再感到興趣,甚至出現非常多的負面想法,覺得沒有存在的價值感,時間可能長達兩個禮拜到一個月,這已不是自己可控制或是找朋友聊聊就好,而是應主動求助專業,如果不想看精神科也可以去家醫科,讓醫生做一些診斷。心理疾病,比較沒有這麼外顯,是種無形的存在,必須有更多的體會、敏感度以及花時間去觀察。

沒有憂鬱症狀,平常保持活力

台灣有很多樂齡學習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社區大學…等,開辦各式銀髮活動,如果不曉得怎麼安排空閒的時間,不妨去看看有哪些適合自己的課程,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參加時也許會遇到各界退休人員,透過他們的經驗與人生故事,開啟新的眼界,找到另一種風景,心理上也會得到一些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