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了,沒人願意和我說話了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文/林梅鳳(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系主任/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委員)
進行心理諮商的研究多年,近期接觸到一個案讓我感觸良多,似乎體現了現今許多老年人的生活。這位年過七十五歲的奶奶,在踏進諮商室的時候,眼中的淚水及顫抖著的語氣,似乎在訴說著對尋求心理諮商協助這件事,以及事情的發展為何變成如此,充滿不可置信以及不能理解。
與老伴攜手打拚生活四十載,含辛茹苦將膝下幾名兒女拉拔長大,眼看著兒女們都已經步入事業穩固,拉著小孫兒來看奶奶的年紀了,奶奶辛勤操持家務的、為孩子們打點好一切的雙手,終於不再天天忙碌、打點生活一切,可以輕鬆舒適的含飴弄孫了。生活本該就這樣順遂地邁入下個快樂的階段。
隱藏在堅強外表下的傷痛
然而事與願違,本以為會與老伴相偕,平和地度過人生最後的十幾年,卻不知上天開了個大玩笑,罹患了癌症的老伴讓本該安養天年的奶奶重新扛起照護者的責任。數不清多少個日夜,在醫院與家裡疲憊的來回奔波,孩子們探望時臉上總是掛著不安的神情,以及老伴痛苦艱辛的對抗病魔,這些種種都在奶奶心中種下恐懼醫院、也不希望自己是造成孩子們苦惱的種子。
老伴過世在奶奶心中留下一個痛苦、巨大的傷痕,本該要一起白頭偕老的伴侶,如今卻留下奶奶一個人面對偌大的空屋。想著孩子們都有自己的生活,即便奶奶心中完全無法走出傷痛,卻仍然強裝笑容。每每孩子們詢問,奶奶總是告訴他們自己過得很好,不需要擔心。然而奶奶自己身上的疾病卻讓她不再有機會強裝堅強。
在新年闔家聚餐的一天,奶奶下樓梯時跌倒了,緊急送醫奶奶才得知自己罹患了帕金森氏症,這解釋了奶奶總是時常顫抖的雙手,還有日漸遲緩的身體。孩子們堅持罹患疾病的奶奶不應該待在家中獨居生活,應該送去照護中心,但奶奶只覺得很疲累,希望自己能留在家中、不要麻煩任何人地過完生命最後一段時光。與孩子們大吵一架後,奶奶賭氣的回到家中,希望能用行動證實自己能夠照顧自己,不需要自己拉拔長大的孩子們擔心。
年長者沒有說出口的孤獨
奶奶本以為自己能夠面對生活,但隨著日復一日相同的生活,擾人的病症以及太過空曠的房子卻讓奶奶的心情愈來愈負面,總是在夜深人靜竄出不好的念頭。幸虧小兒子在奶奶診斷出帕金森氏症後,花了更多心力關心奶奶的生活。不僅照三餐的噓寒問暖,甚至在自己有時間時,總是帶著另一伴到奶奶家中作客、和奶奶聊天。也因此小兒子最早發現奶奶的異常,並很快地將奶奶連哄帶騙帶到我的眼前。
乍聽之下,奶奶的故事隨處可見,甚有可能你我身邊都有兩三位這樣的老年人。或許這些老年人平常看似活潑開朗,但其實他們內心孤獨,若不深入與他們聊天,沒有人能夠發現。又或者家中這些老年人,嘴上總是說著重複的當年故事,希望聽眾次次都能給予熱烈的反應。甚至這些老年人也跟故事中的奶奶一樣,帶著怕麻煩到身邊人的心情,或是認為自己還能夠照顧自己,拒絕身邊人的關心。
多創造與年長者對話的時間
這些老年人有可能是讀者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是在我們心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之人。若有機會,希望讀者們能扮演家中那位小兒子的角色,多多與老年人對話,就能及早在憾事之前預防或阻止。或在家中老人再次重複講起過去的故事時,試著找出其中新的樂趣、嘗試融入故事中,不露出不耐煩的表情,就能增加老年人敞開心扉、願意多與你分享心情的機會。也要記得多多給予長輩們鼓勵,聽到家中長輩擔心害怕時,不吝伸出雙手給予支持及擁抱。
望各位讀者珍惜陪伴的時光,人生苦短,因為長者身心健康漸漸走向下坡,能夠給予關心陪伴的時光有限,若能在他們最不安害怕的時刻,能幸運地有你陪伴,就是他晚年時光最好的安慰了。這樣的機會,一旦錯過,就不會再來了。
(撰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系主任 林梅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