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與了解 面對網路世代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文/葉雅馨(大家健康雜誌總編輯/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沉浸網路的小孩容易憂鬱?家有網路小子,該怎麼辦?
一些國外的研究提到,中低年級或幼稚園的孩子上網,只有好處,壞處較少,因為網路可以繪圖、遊戲,學習資訊、語文或數學;但是到了自主性強的青少年,卻不得不擔心,因為有色情、網路交友約會等誘惑。若沉迷或上網時間過長,將影響課業及規律作息,甚至讓生活處於惡性循環。
董氏基金會最新發表的「青少年網路使用、日常生活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放學後的活動比例最高的分別是「看電視」、「上網」和「睡覺」。可見得網路已不可避免是青少年生活的一部份。調查結果也顯示,憂鬱情緒愈嚴重,使用網路與人聊天或E-Mail的頻率就愈高、時間也愈長。
值得注意的是當青少年心情不好時,第一個考慮的談話對象最多是朋友或同學(57.2%),其次是覺得沒有人可以談(13.3%),然後才是找媽媽談(12.8%),只有2.9%的人會找父親談。當網路的虛擬世界逐漸成為孩子們真實生活的一部份,父母親該如何與孩子一起學習面對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網路世界,陪他們出入於虛擬與真實之間?不同世代,本就對應著不同的世界,每個世代的人都需要從中學習,至於學習得好或不好,或許關鍵不在媒介,而在態度。如何釐清他們使用的現況,找到可協助或導引正向功能的角度,是需要了解的。
面對網路世代,父母親在和青少年溝通時,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一、父母親宜先了解網路世界的種種,熟悉青少年的網路語言,藉以找出共同的話題,建立溝通的基礎。
二、試著與青少年共同討論交流,了解他們最常使用的網路功能之利弊。
三、和青少年約法三章,討論上網要注意的事項。
四、限制上網時間,保持日常生活作息。
五、選擇開放場所放置電腦,觀察其使用電腦時間,甚至與他們共同討論,別讓他們悶在房間中猛看螢幕。提醒青少年是要控制電腦,不是被電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