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退休,重新接納自己|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走過退休,重新接納自己


圖/老年心理健康促進宣導影片-【一個人的快樂】

 

臨床心理服務將近三十個年頭,許多退休後的人透過他們的生命歷程為我們指出好重要的生命任務:回首過去、沉澱心情、欣賞成就、面對失落,為人生找出讓自己圓融圓滿的方向和方法。離開職場後仍有美好人生,一點陪伴、一些理解、一起發現人生下半場可以更自由、更真實、更貼近自己。

放下過去身分,認識自己

很多人退休後會感到:「我現在到底算什麼人?沒在工作了,好像這個世界不再需要我。」以前每天早起出門工作,不管是付出勞力、動腦開會、用心教人、親身服務或協助,總是充實的一整天。現在沒有這些身分,心裡開始空空的。

像王伯伯,65歲從公家機關退休後,每天早上照舊西裝筆挺,坐在客廳看報紙。他說:「不知道要去哪裡,但總覺得要穿整齊,不然心裡怪怪的。」這反映出他對過往角色的依附。幾次晤談後,我們談到他年輕時的興趣—畫國畫。他重新拿起毛筆,開始在社區開小班教鄰居畫畫,臉上的神情也跟著改變。另一位潘大姊,則是報名自年輕以來夢想已久的古箏課程。

其實,退休後的生活就是學習認識「除了工作角色之外的自己」。你是一路陪伴家人的人,是一直努力生活的人,是有經驗、故事、智慧的人。角色放下後,你的本質還在,學習往內心走,不必依靠那些慣有的社會成就定義自己。

空虛,也是一種轉機

很多人退休後會說:「每天起床都不知道該幹嘛,有點空虛。」就好像突然從熱鬧的舞台下來,回到安靜的後台,覺得無聊、沒目的。

像林阿姨,剛退休時總是坐在家裡看電視,一看就是一整天。她說:「不看電視,腦袋就開始想一些亂七八糟的事,很焦慮。」我們一起討論後,她嘗試每天去市場採買、準備一個新菜色,一陣子後她笑著說:「現在我每天都在想明天要煮什麼,好像也蠻開心的。」另一位鳳大哥,則是退休不到半年,認識到自己最愛的還是畢生所學的工藝,便重新投入職場,貢獻自己的一身好功夫。

空虛不一定是壞事,反而是提醒我們:「可以重新安排生活。」有些人會開始學畫畫、養植物、加入社區志工,也有人是每天固定去散步、泡茶、靜心冥想、探索內心。這些生活的節奏,能慢慢填補空虛、重新找到穩定感。

學會與孤單自在共處

退休後,孩子忙自己的事、老朋友越來越少、甚至有時候伴侶離世…大家最害怕「孤單」,讓人很難受。只是,孤單不是敵人,也不一定是壞事。

像陳太太在先生過世後獨居生活,她常說:「家裡太安靜,連冰箱開關聲都覺得刺耳。」我們鼓勵她寫日記,一天一段,有時是今天吃了什麼,有時是回憶年輕的事情。三個月後,她說:「現在我每天寫完一段,就覺得自己陪了自己一會兒。」孤單的感覺變成和自己對話的空間。她發現,透過在治療室裡一起做的各種練習,每天再加入一些如:太極、健走和伸展等身體保健活動和心靈祈禱,更貼近自己、感受到更大的自然與生命力量,不再那麼孤單。

其實,能夠一個人也過得安穩,是很有力量的事。當你不再靠外在的人事物定義自己,不再怕沒人陪在身邊,就會發現:「原來我的內在可以這麼豐富,有這麼多的可能性。」透過珍惜的心來對待自己的身體與周遭人事物、培養新的習慣,慢慢把孤單變成豐富又自在的獨處時光。

慢慢找出新的生活節奏

退休,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開始、一種邀請。請嘗試放鬆過去為生活忙碌的那個自己;嘗試回到身體、回到內心,聆聽自己多年來藏在心裡的聲音和智慧;嘗試接納面對內心的不安與害怕,走出家門,發現你不是孤單的,還有許多人會陪著、會理解,並一起創造豐富實在的生活;嘗試用自己來陪伴自己、支持自己。如果能夠慢慢去感受、去調整,新的生活節奏會一步一步浮現,協助你讓生活和生命逐漸展現出一個圓融圓滿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