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心」思維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文/黃柔嘉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
圖/pexels
心理師如何協助長者「老有所安」
97歲的楊爺爺年輕時曾經叱吒戰場,早年投筆從戎保家衛國,在子女們與部屬眼中一直是鋼鐵般的存在,在幾年前遭遇愛妻過世的打擊後,一向理性、慈藹、開朗的楊爺爺逐漸出現不願外出與他人互動的狀況,總是窩在沙發上無精打采地看著電視,還不斷抱怨身體不適。子女為楊爺爺預約了醫院的老年醫學科,希望查出爺爺身體出了什麼問題,檢查後醫師卻表明一切正常…原來,楊爺爺是遇上了「老年憂鬱」。
情緒困境:長者的隱形挑戰
近年大眾對於憂鬱症的認識越來越多,也不時聽聞憂鬱症就像「心的感冒」一般可以治癒,但老年憂鬱症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長者會不時抱怨身體不舒服,但當做完一連串醫學檢查卻查無特殊疾病,這時候專業人員會進一步評估是否為老年憂鬱症影響,亦即長者不適的內心狀態會透過身體不適作反應。
其實,長者常見的心理困擾並非只有老年憂鬱,當長者屆齡退休後,若是過往生活總是忙於工作,很可能面臨到頓失重心的失落感;再者,隨著年紀增長,時常陪伴自己的家人、老友逐漸面臨健康問題而無法頻繁聯絡甚至離世,使長者感受到死亡對自身的威脅;又或是長者在反思自身一輩子的努力達成何種價值、現在的自己與過去嚮往的自己又有何成就與遺憾時,面對到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上述情形都可能使長者產生內在的不平衡,當這些心情無處抒發,僅能在內心反芻,便可能逐步形成長者情緒的困擾。
陪伴長者探索自我與重拾價值
當面臨家中長者正受到情緒困擾的挑戰,或長者自身有所覺察,該到什麼地方尋求哪些人員的協助呢?除可提供相關診斷與藥物協助的醫師外,心理師將會是陪伴長者度過情緒低潮的引路人!無論是透過申請長照2.0服務,請照管專員協助安排心理師至家中進行心理復能,或是向各所在地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預約登記心理諮商,目前有越來越多開設在社區的心理諮商所、心理治療所或診所接受民眾預約自費心理諮商與治療的專業服務。
當長者進入諮商室,心理師會提供何種幫助呢?兩大類心理師可協助長者與照顧者迎戰情緒困擾之情況:其一,不少長者長年受生理疾病的折磨,又或者是生活品質因疾病受到負面影響(像是需要嚴格控制飲食等),可能使長者心中累積挫折、哀怨甚至久病厭世等感受,進一步影響長者治療生理疾病的成效,這時心理師可以是協助釐清長者內心何以受苦、強化長者治療動機與遵醫囑性的關鍵角色,更可以陪同長者與家屬找出長者嗜好,幫助長者從受限的生活中找到樂趣;其二,長者回頭反思「我這輩子的努力有何成果?」,對於未能達成的自我目標,難免產生失落情緒,縱使像文章開頭楊爺爺一般的擁有為人津津樂道的豐功偉業,老年生活依然得進入恬淡安適的狀態,不少長者會因此感到落寞與孤單,這時候心理師便成為聆聽長者生命故事、從中賦能其自我價值,引導長者自我欣賞的角色,協助長者為自己的生命喝采,在內心為自己掛上獨一無二的勳章。
引導協助找出理想的老後之路
不曾接觸過諮商服務的長者可能會擔憂,在進入諮商室前是否要對自己的困擾有明確的分析與了解,其實只要有遇到任何內心覺得不舒坦的狀況,都可向專業人員求助,心理師會為長者安排初談,初步了解其潛在的困擾,再進一步與長者討論後續會談的方向、目標與進程,專業心理師將引導協助探索自我!因此,心理諮商會像是由心理師陪伴有情緒困擾的長者走一段自我突破的道路,並非像治療感冒一般,看一次醫生、吃三天藥就可以痊癒,通常會從嘗試6-12次的諮商開始,持續體會自身的改變與進展,逐漸從情緒的陰霾當中找出一條屬於自己理想的老後之路。
隨著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如何保持長者的心理健康,幫助長者在老化的過程中感受到安心與支持,心理師正是不可或缺的最佳專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