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戲劇關係」的對話,更能理解他/她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文/江垂南 (關係治療訓練中心創辦人/臨床心理師)
圖/pexels
73歲的白先生覺得獨子房產投資過於冒險,不時就會對孩子說:「賺了錢要放進褲袋,這一切才是真的,不要一直想以小博大,到頭一場空。」老先生埋怨父子已經一年多沒說話了。
61歲的黑小姐對著公務員退休老伴說:「40年來我從無怨言隨著你的公職生涯搬遷台灣各地,可是你退休後,卻整天窩在家看電視,從來沒有想過要花時間陪伴我,經營我們的退休生活,多次邀你一起到國外旅遊,或到老人中心學習,你都回答:『在家看電視不花錢。』跟著你一輩子到頭來覺得很不值!」黑小姐的話無法勸說先生離開電視前的沙發。
其實,家人間的對話,內容直接而不掩飾情緒是很常見的,特別是重複一說再說的話,容易觸怒對方,成了批評的語言。關係治療法將這種說話方式歸類為「戲劇關係的對話」,一種夾雜情緒的溝通方式,容易引起爭吵、衝突、僵局、冷戰等連鎖效應。主要因為片刻對話裡,有更急切的情緒期待能被對方看見、聽見及給予認可的回應,同時還有當下溝通想傳達的重點。
既然是「溝通」,許多人會問:「為何不選擇理性溝通,好好說話,減少情緒的用詞呢?」這是因人際互動時受過去無效溝通後,殘留刻板印象所致,如所謂「基於我過去對你的了解」,這些內在印象會流露在口齒之間,破壞真實溝通的效果,使得原本可理性溝通的事情,卻對焦在既定成見上,沒有聽到真實的溝通內容。
近來網路有一段「面無表情(Still Face)實驗影片」。7個月的嬰兒,看見母親轉身後變得面無表情,嬰兒一秒不到先擺出訝異表情,接下來企圖露出笑臉、用手指向遠方、轉頭看上面,然後發出尖叫、最後放聲大哭,這一系列的動作與呼喚,無非是想喚起媽媽回神、關注他。情緒化溝通不需要學習,這是生存的本能。這個影片,呼應「失去與人的連結時,會喚起內在恐懼」的觀點,提醒我們情緒溝通的真正用意,激烈的情緒或用語,目的是為了喚起對方的注意。越是忽略,對方越是加大力氣。為何不慷慨給他人所需要的關注呢!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許多家人企圖改變老人慣性的溝通模式,不如看懂這「戲劇關係的對話」。如果家人或子女聽到對方「回饋」時,啟動「先消化情緒」的工作,就能挖掘出情緒溝通模式的言下之意。其實情緒溝通背後,都是一種邀請、尋求情緒或觀點認可,希望被重視、被愛的呼喚,減少被遺忘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