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被排擠|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當孩子被排擠


圖片來源:pexels

 

  「小敏好幾次哭著回家訴說老師怎麼不公平對待她,像是壓根沒犯錯,卻被老師說做錯事還不承認,連申訴的機會都沒給,其他同學還挑撥同學、師長排擠小敏…」聽著淚流滿面的媽媽訴說著內心的悲苦,真的很為她難過。  

  學生的壓力多來自學業與人際,而父母、老師多重視學業或才能的表現,往往忽略了人際的學習與處理,孩子們大多得靠自己從錯誤中學習。有太多父母帶著孩子來「陳情」,不是每天被惡夢給驚醒,把自己封閉在房裡,就是上學有如驚弓之鳥,頭疼、肚子痛、心悸、胸悶等一堆身心症狀全出籠,有些孩子不是憂鬱拒學、出現身心症狀,就是逃學、攻擊他人,甚至發展出更不恰當的行為。 

  被同學、老師排擠,可能是最殘忍的酷刑,據聞有因為被班上同學排擠而跳樓自殺身亡的學生。他們不是鬧脾氣,而是缺乏健康的人際能力。該是要正視孩子人際及社交學習的時候了,如何在學校及家庭生活中培養孩子健康的人際能力,以下幾點建議與父母師長們分享:

  1.透過關心學習如何幫助他人:當孩子感受到我們恰當的關心時,不僅能從我們身上習得如何適當關心他人的態度與方式,更會用這樣的態度來與人相處,遇到問題時也較能安心的跟我們提出問題來討論。

  2.透過合作學習如何與人共事:經常和孩子一起做事,不是分工或輪流做,而是一同完成。例如飯後共同洗碗、清潔餐桌;一同討論、分享、完成,可增加彼此的親密感,讓孩子習得如何與人共同參與、分享,也因此更懂得彼此的尊重。

  3.透過正向行為學習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經常留意孩子正向的行為並給予肯定讚賞,可以幫助孩子學會恰當的行為表現,並且練習用正向的語言與態度來看世界、看他人、看自己。  

  重要的是,言教不如身教,從己身做起,讓孩子有機會從你(妳)身上學習真正良好健康的人際行為,相信懂得關心、合作與正向看待世界、他人、自己的孩子一定會受到他人與自己的喜愛,大家也會因此而擁有更好的人際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