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韌性強,不被網路霸凌也不霸凌別人|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心理韌性強,不被網路霸凌也不霸凌別人


圖/pexels

 

你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曾經歷或做過一些,其實已是網路霸凌的行為,例如「未經他人允許轉發私人即時通訊對話或電子郵件、或是發布有關他的圖片或信息」、「即使只是開玩笑,曾向他人發送粗魯或令人恐懼的東西」或是「在網上投票抨擊某人,或在留言板上發表與某人有關的粗魯或卑鄙的文字」?

也許你覺得網路霸凌不會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但是網路使用已是我們的生活日常,兒童青少年使用社群頻率高,網路霸凌是許多孩子每天可能會面對的隱形壓力。

其實從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態,便能評估孩子是否成為被霸凌者、霸凌者、或是旁觀者在網路霸凌事件中的「角色」風險。根據一項發表於《BMC Public Health》期刊的研究指出,青少年在網路霸凌中所扮演的角色,與他們的孤獨感、復原力與自我調節能力息息相關;有高復原力與自我調節能力、孤獨感低的青少年,幾乎未參與任何網路霸凌行為;而孤獨感最強烈、自我調節和復原力較低的青少年,雖然不是最常參與網路霸凌,但呈現出較難應對壓力和情緒困擾的問題;孤獨感、復原力與自我調節能力在中等水平的青少年,則是頻繁參與網路霸凌,可能同時也是霸凌者或被霸凌者。

所以,若發生了網路霸凌事件。要深入了解孩子在這事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藉此因應和提升他們的正向心理素質,才能有效預防網路霸凌傷害。父母可以參考以下做法,幫孩子培養復原力、減少孤獨感 。(1)留意和覺察孩子的「孤獨」:有不少孩子會「表面沒事、內心孤單」,他沒說出來,不代表真的沒事,多留意孩子與他人互動狀況,是不是經常一個人窩著滑手機、不想出門、不參加班級活動;每天都要和他聊,即使只有幾句話,都是關心的開始。(2) 陪孩子建立覺察情緒狀態和紓壓習慣:選擇孩子適用的情緒覺察工具(例如情緒量表、情緒檢核表),引導其多練習覺察情緒,及接受自己的正面或負面感受,練習表達出來;同時,鼓勵其培養嗜好,不論是動態或是靜態活動,作為紓壓方式。(3) 陪孩子一起建立「用網習慣」而不是一味禁止:與其下禁令,不如陪孩子討論「怎麼用」、「為什麼用」手機。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訂立規範,例如:晚上幾點後不再滑手機、用完社群後聊聊心情,幫助他們更有意識地使用網路。

此外,要盡早和孩子聊聊「什麼是網路霸凌」,有些孩子以為「傳貼圖開玩笑」沒什麼,但其實可能已構成網路霸凌。應該多和孩子討論,什麼樣的行為會傷害別人,並鼓勵他們看到不對的事情可以適時說出來或求助。

生長在科技時代的青少年需要的不是控制,而是更多理解與引導。若父母師長能多些留意,看見孩子在螢幕背後的情緒與角色,就能幫助他們減少遭遇網路霸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