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生命的觸動感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文/董旭英 (國立成功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委員)
圖/pexels
之前在大學部開了一門社會心理學的課,因為是一門蠻有趣的課程,又常結合日常生活事故講述,所以蹺課的學生非常非常少。但是在某天上課時發現同學只來了一半,一問究竟才知道,昨天晚上是哈雷彗星掠過地球上空的大日子,所以許多同學在參與盛事後,仍在墾丁或阿里山趕回學校的途中。一星期過後,上課時,我問上星期蹺課的同學,哈雷彗星好看嗎?他們倒反問我,老師您沒看到嗎?真可悲!你錯過了一生人唯一一次能看到哈雷慧星的機會,你這一生不可能親眼看到哈雷慧星了!我沉靜一會,然後說:上星期我講了兩個故事,一個關於我太太,另一個是關於我女兒,我保證在這一生只說這一遍,你們也錯過了!然後我問學生,誰對天文一向感興趣,答案是一個也沒有;我再問,經過這次世紀約會後,誰對看「星星」產生興趣,只有半個,因為他不太肯定,全班同學都沈靜下來。
我們常常要追尋難得的機會,怕錯過了就沒有可能再相遇,可是這些所謂難得機會可能與我們的生活一點關係也沒有。事實上,每天都會有一生只發生一次的事情從我們身邊掠過,實在太接近、太平凡,所以我們忽略了!但卻最能充實與填滿我們生活的意義。例如,女兒要分享在學校美勞創作受老師誇獎的心情、太太以喜悅的心情展示她的新髮型、一個視障者站在繁忙的十字路上期待別人的引導......等等,如果你錯過了,可能無法再聆聽到相同的心情、無法再感受相同的喜悅、無法再釋出相同的關懷,這些都是能夠填滿人生,但又最容易錯過的。
我們在找尋人生目標或生活意義時,尤其是年輕時期,常常都會借用外在的標準或別人的肯定,去衡量它的價值,看似偉大,其實空洞,因為與我們生活無直接關係,很難產生「生命的觸動感」,如果再認真回問自己,其實有沒有做過都影響不大。每個人都要學習建構自己的生活意義,如果能夠仔細觀察生活中周遭情境,用心、赤誠地投入,生命會充滿興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