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家中談政治不「冰桌」|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如何在家中談政治不「冰桌」


圖/pexels

 

政治可以輕鬆的談

有個政治笑話是這樣說的,一個俄羅斯觀光客站在美國白宮前,對一位美國人說,看我們俄國多自由,可以隨便罵你們的領導人;那位美國人說,我不需要去莫斯科,站在這裡就可以罵我們的總統。 經過前人的奮鬥與犧牲,台灣也得到像美國一樣百分之百的民主與言論自由,但是在家中因為政治立場不同引發爭執,導致親子關係或手足感情發生變化,群組裡的好友反目,甚至「冰桌」(非常憤怒)並不罕見。

民主政治與言論自由必需珍惜

台灣人爭取民主、言論自由與自我認同的歷程,源遠流長。從國民政府搬遷來台,歷經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與長達四十二年的戒嚴,完全沒有言論自由。那時候父母親都會告誡孩子:「長大入社會絕對不可以參與政治活動」。可見當時社會氛圍對於政治的戒慎恐懼。

近幾年來,台灣國民熱心參與政治活動,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跟許多民主自由國家一樣,經過長時間的養生聚息,國民的教育水準提高,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才開始體驗到政治活動的重要性。

在家裡談政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現在每間隔四年分別有一次地方選舉與一次全國大選,平時或在選舉的過程中,免不了在家裡討論。譬如討論國家的局勢、新成立的政黨,新出現的或是特異的政治人物,立法院的政爭,各種政治事件。因為我國資訊管道的來源超級的多,需要多方面的攝取與瞭解,增加見聞,避免固執而產生偏見。家裡長幼意見一致就很和樂。有些家庭禁止討論政治議題,以避免產生紛爭。有些家庭可以討論,但是以長輩的意見為主,倘若後輩的意見太多,有時候就會產生爭執。

談政治需要從家庭教育開始

即使不是政治同溫層,在家裡談政治可以抒發心中的壓力,因為每個人都知道家裡是避風港。但是,最重要的前提是,需要健康的家庭關係。父母親的婚姻親密和諧,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本要素。婚姻與家庭為小孩與整個社會,執行非常重要的社會化工作。每個人長大成人之後,所展現的人際互動關係的調控、界限的設定、親密度的維持,都是從家庭學習而來。從小在健康、幸福、和樂的家庭長大,個性會比較成熟,是非分明,人際關係圓融。譬如說,從小全家都在家裡一起晚餐,分享各種生活的樂趣,討論各種問題,長大後討論政治議題,即使意見不同,也比較不會面紅耳赤吧!

現代的年輕人都有自己的見解

在家庭教育與國民基本教育的潛移默化下,孩子長大進入大學、職場,社會,會產生自己的想法,不太可能再接受長輩們的「威權統治」。生活方式、工作、婚姻的選擇,政治理念、宗教信仰,都是。這是自由民主國家生活型態的一部份。

在封建思想的影響下,有些父母親還是存有家天下的概念,也就是大家都要聽我的,這是現代版的「假民主」(pseudo-demographic)的家庭。在家裡討論政治時,要彼此尊重對方的判斷力,不要批評,不要人身攻擊,更不可霸凌。倘若討論過於激烈,必須暫停。互動關係有問題的家庭,應該避免在家裡談論政治,譬如:成員分派別,如父女一派,母子一派;有代溝的家庭;或是在家庭有成員被孤立;互動關係疏離的家庭。在上述狀況的家庭討論家裡的事都不容易了,何況討論政治。

用家庭會議來處理有爭執的議題

假如大家意見還是不一樣,該怎麼辦?筆者的建議是,應該將公民素養表現出來,家人不論長幼,輪流擔任主席,訂下議題與開會時間。若是意見不同,經過討論後付之表決。每一位家人都是一票,投票結果當然是少數服從多數,沒有否決權。不只是政治議題,對於家裡發生溝通困難的各種議題,都可以用家庭會議討論與解決。

自由民主政治從家裡做起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使我們學習可與他人和好相處,可以合作,有表現友誼與愛心的能力,守秩序負責任。從家人一起晚餐開始,促進生活的樂趣而成為社會安定的力量。古希臘人說,「人與人之間在政治關係上是完全平等的」。亞里斯多德也說:「政治的目標是追求至善」。政治正是希望透過制度建立秩序,擺脫暴力解決紛爭。民主素養從家裡開始培養,在家裡論政就不會「冰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