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靠醫生,維持生活功能靠自己|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治病靠醫生,維持生活功能靠自己

 

以前走在路上,看見的多是小孩和年輕人;現在走在路上,看到的多是老年人。以前和年紀大一點的人打招呼,我習慣稱呼對方歐吉桑或歐巴桑,現在發現彼此年紀差不多,要稱呼對方大哥大姊。以前搭捷運看到博愛座,總是不好意思坐,現在看到博愛座有空位就想去坐。以前開車上路,總是覺得別人開車開太慢;現在開車上路,總是覺得別人開太快。我逐漸感覺到自己真的老了,雖然我已是奔七的人,可是心裡總是不願意接受自己是老年人的事實。

 

年紀大了的人多少會有一些慢性疾病,像是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或是身心症、憂鬱症、焦慮症等。雖然我還沒有慢性病,但是我發現,老年人不論是否罹患慢性病,都會有生活功能逐漸退化的現象。這幾年我確實感覺體力不如前,視力變得不好,從事體力活動容易喘,也越來越少參加社交活動。因此,我想在這篇文章裡和大家討論老年人如何維持生活功能,或心理社會功能。

 

保有生活功能,不過度依賴他人

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我覺得保健的觀念最好調整為:學習和自己的慢性疾病相處,不能根治的症狀,能控制就控制。盡量學習不要讓疾病限制了我們的人生,降低了生活品質,在不會傷害健康和增加疼痛的前提下,盡量享受生活。作為老年人,我們要了解失能比症狀還重要,千萬不要因為生病,什麼事都不做,想要依賴別人。過度依賴別人的結果,我們原有的生活功能就會一點一點流失。老年人的主要生活功能包括下面幾方面。

1.     生活自理的功能:這是指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維持自我照顧的能力,在能力範圍內,但凡自己可以做的事盡量自己做,例如買菜煮飯燒菜、洗臉刷牙洗澡、穿衣服穿鞋子、上街購物買東西、到銀行郵局辦事、掛號看病吃藥等。多做這些生活自理的活動,就會熟練自如,如果不常做就會逐漸生疏,變得退化而困難。

2.     人際關係的功能:這是指即使年紀大了,也要參加社交活動,包括家庭聚會、和同學同事朋友聯繫、參加自己有興趣的社團組織、去親友家走動。這些社交活動可以幫助我們維持人際關係,免得變成孤獨老人。人老了難免需要家人的協助,與家人有嚴重衝突的話,盡量學習和解與修復。老年人之間經常保持聯繫,相互支持和幫忙,可以增加社會支持。

3.     工作與休閒的功能:雖然很多工作規定65歲要退休,但如果體力和能力許可,還是可以從事有收入或沒有收入的工作,也能從事一些自己有興趣的休閒活動。持續工作和休閒活動,可以幫助我們維持認知和社會功能。一個整天沒事幹的老年人,他們過去工作相關的認知和社會能力也會逐漸退化。有機會參加一些志工活動,一方面可以維持原本的職能,另一方面可以讓生活增添意義感。

4.     學習與成長的功能:活到老學到老,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卻是十分有用的建議。以前的人只能看書看報紙學習,現在學習的多元方式,非常適合老年人。想上課的老年人,可以報名社區大學或長青學苑,在家也可以很方便地透過平板或電腦上網路課程。更多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和旅行增加自己的知識和見識,維持良好的認知和社會功能。

5.     肢體行動的功能:人活到年紀大了的時候,更能體會身體健康,行動自如的重要。年老的人最好能維持溫和運動的習慣,最好能兼顧有氧運動和肌力運動。一個人整天坐著或躺著,時間久了,肌力和體力自然容易退化流失。人活著就要動,老年人的運動不講求競爭,能夠從事一些溫和的運動並持之以恆才是最重要的,可以盡量維持肢體行動的功能。

 

老年人不論是否有慢性病,是否心情長期不好,都要留意自己的生活功能或心理社會功能,成功老化的關鍵在於盡可能的維持生活功能。我們生病的時候可以就醫,尋求醫師的協助,但是維持生活功能平常只能靠自己,有自覺地去愛護自己、保養自己的生活功能。

 

(撰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董氏基金會董事 林家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