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喪偶,助其脫離哀傷情境|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老年喪偶,助其脫離哀傷情境

  秋菊嬤與福財公在子女相繼搬出後,住在老家相依為命。福財公失智後,秋菊嬤如影隨形在旁照顧,福財公坐身障機車前座負責駕駛,秋菊嬤便在後頭指揮方位。幾年後,福財公走完人生旅程,留下秋菊嬤獨守空蕩蕩的老屋,她不忍丟棄任何遺物,每每睹物思人,淚眼婆娑,幾個月過去仍悶悶不樂,因此由兒女帶來看診。我能理解秋菊嬤的哀傷,但因為延續太久,已達憂鬱症程度,於是我建議服藥治療,並囑咐兒女將秋菊嬤帶離老家,若想念福財公,一陣子回去看看就好。後來,秋菊嬤與兒子同住,在家人鼓勵下參加社區關懷據點活動,從中認識同儕老人家,展開新的社交生活。漸漸地,每當有人提起福財公,她不再紅了眼眶,而是揚起嘴角回憶兩人的過往點滴…

  老年喪偶是一個重大失落,尤其感情不錯的夫妻更是如此。當事人通常一開始會難以置信,出現否認、氣憤的情緒,接著可能會自責,認為自己哪裡沒做好,而後逐漸接受事實。一般來說,難過幾個禮拜在所難免,但生活作息應逐漸回歸常軌,若超過兩個月仍無法擺脫哀傷情緒,必須留意是否併發憂鬱症。

  喪偶對所有人都是重大打擊,但各個年紀略有不同。50歲喪偶,可能因為孩子還沒完成學業,除了哀傷,還須承擔家計責任,而有雙重壓力;60歲喪偶,孩子若已獨立,加上體能與心智尚未老化,社交網絡也較為豐富,適應困難較少;至於7080歲喪偶,因此時適應新生活的彈性較差,比較容易緬懷過去,陷入哀傷,特別需要子女給予關注與協助。

  對於喪偶的老人家,家屬應注意其情緒反應與調適狀況,如果一切反應屬於正常哀傷範圍,可給予陪伴,鼓勵老人家維持正常作息,並持續控制慢性疾病,通常就能度過幾個禮拜的正常哀傷期。但若因此情緒更加低落,應協助長輩暫時脫離誘發哀傷的情境,以免情緒陷入谷底。

  有些男性長者平常倚賴老伴打理日常生活、安排作息,甚至協助社交應對,當老伴過世,必須重新學習獨立生活,家屬在此時應注意其能否處理日常生活與自我照顧,例如:內務整理、理財、購物等。在社交方面,家屬應注意長者能否維持原本的社交圈,如有困難,應適時介入。鼓勵長者投入社區活動,到長青大學上課或擔任志工,不只可帶來成就感,也能拓展人際關係,走出喪偶陰影。長者若想發展第二春,家屬應抱持包容與關心的態度,協助長者找到適合的新伴侶。

  本專欄由董氏基金會與信義公益基金會共同合作,欲知道更多憂鬱防治相關資訊,請上http://www.etmh.org/index.aspx

  爽報連結

  http://sharpdaily.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