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不一樣了- 淺談老年憂鬱和失智的辨識與照護|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我的爸爸不一樣了- 淺談老年憂鬱和失智的辨識與照護

76歲陳先生因中風導致左偏癱,讓原本熱愛爬山和參與聚會的他備感打擊。起初陳先生會抱怨頭痛、胸悶、晚上睡不好,做了檢查並沒發現問題,但身體持續不適,讓陳先生白天多半臥床或發呆、婉拒親友邀約,和唯一的女兒相處時也常說:「活這麼老做什麼?事事都要別人照顧,一點意思都沒有」,讓女兒覺得個性開朗的父親變了許多。

半年後,陳先生出現脾氣暴躁、姓名叫錯、困難想起每日作息、忘記門診時間、偶有衣著不合時節等狀況,前往醫院檢查,確認陳先生為輕度失智症。醫師建議他到社區失智據點參與認知復健課程,但對於與他人互動,陳先生強烈抗拒,幾次衝突後,女兒決定每日下班陪同進行認知活動,但父親大多不願配合,並反覆表達「老了沒有用,做甚麼都不會」等負面說詞,面對爸爸的改變女兒倍感壓力,與長照服務的個案管理師討論後,使用居家心理服務,希望心理師能協助釐清陳先生動機不佳的原因和教導居家失智照護原則。

老年憂鬱症與老年失智症有關聯

在社區,常會遇到與陳先生一樣,同時憂鬱與失智的長者,進一步釐清病史發現失智症狀出現前,已有憂鬱症狀一段時間。老年憂鬱症,雖與其他年齡層的憂鬱症一樣是大腦疾病,與腦功能和神經傳導物質有關,需要靠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協助患者緩和情緒,恢復生活與社交功能。但老年期憂鬱發作更容易造成長者身心影響,失智症就是其一;許多研究發現罹患憂鬱症的長者失智風險更高。因此,認識老年憂鬱的症狀和特性,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以有效降低罹患失智症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減少照顧負擔。

抱怨身體不適~注意老年憂鬱徵狀

老年憂鬱症的症狀為情緒低落缺乏興趣睡眠或食慾改變動作遲緩疲倦自責與自殺意念,以及注意力難以集中九項主要症狀,當符合五項症狀,且持續超過兩週,就可能罹患憂鬱症。長者不習慣表達情緒,多以身體抱怨為主,像是失眠、腰痠背痛、關節疼痛、頭暈、頭痛、疲勞、心悸、呼吸困難等,雖能客觀察覺,但仍以身體症狀作為治療方向。因此,若發現長者不時有抱怨,可先陪伴前往相關科別就醫排除生理因素;若持續出現與實際疾病不符的身體抱怨時,即可考慮老年憂鬱症之可能。

老年憂鬱症另一項特性是憂鬱情緒造成的認知障礙,憂鬱長者會抱怨健忘、記憶變差、反應遲鈍、無法完成過去勝任的事情。與失智症記憶障礙的差異在於,前者回想時容易放棄說不記得,但後者是努力也回想不起來,假性失智可以經由抗憂鬱藥物治療恢復。

接納及協助憂鬱長者

對於老年憂鬱症的介紹,能幫助我們及早發現家中長者出現憂鬱症狀,但該如何照護和協助有憂鬱症狀的長者呢?

1.     老年憂鬱可治療,出現憂鬱症狀可先帶長者至身心科或精神科就診,由醫師來診斷是否為憂鬱症或其他疾病。

2.     最佳的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配合心理治療。長者對於憂鬱症藥物反應較慢,所有憂鬱症藥物皆需服用整個療程,不可自行停藥,若對藥物有疑問,需與醫師討論;心理治療則針對長者心理壓力提供失落處理、面對死亡恐懼、情緒壓力因應、生命意義探索等。

3.      家人陪伴、傾聽與同理。陪伴老年憂鬱症的長者,如就醫、重新尋找生活重心與意義等,專注傾聽、不急忙給予意見,適當表達同理與回應。

4.      安排規律生活,如運動、打掃家務、戶外走動等,維持正常作息。尋找適合年長者體能的運動,增進心肺功能和轉移負向情緒,簡單家務也可提升大腦認知靈活度和增進信心。另外,陪伴長者參與社區課程或活動,增加長者與外界接觸的頻率,提升人際互動機會。

5.         若長者的認知功能已與過往大不相同,建議仍需陪同至身心科或神經內科接受失智症評估,失智症需有醫療團隊和家人們共同協助,才能提供最適合的照護。

 

老年憂鬱症與失智症是老年階段常見的疾病,都不是正常老化,透過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可以改善長者情緒和困擾行為。無論憂鬱或失智,「接納與協助」-用愛陪伴、傾聽與同理,並在照顧長者時適時喘息和照顧自己,讓長者再度享受快樂生活,活出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