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不要「無品」!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文/邱天助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客座教授)
老,是生物世界的事實;不老,是「恐老社會」編造的神話。人,有生有死,沒人會不老。老了,有人孤苦伶仃、有人子孫滿堂;有人家財萬貫、有人身無分文;有人生龍活虎、有人步履蹣跚。一樣的年老,不一樣的境遇、不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品味。
人老分五品
老了,人分五品。生活富足、身體健康,又享有清譽、受人尊崇,是為「極品」;衣食無憂、行動自如,凡事不需操煩、優游自在,是為「上品」;生活艱困,卻不怨天尤人、不向命運低頭,是為「一品」;有人孤、苦、貧、病,只能依賴救助苟延殘喘,是為「下品」;至於一些不知為何而活,將老年視為生命殘餘者,稱之為「無品」。
「極品老人」和「上品老人」都是人間至品,是修來的福氣;成為「下品老人」,有人是生命的無奈,有人是社會的無辜。「無品老人」年輕時庸庸碌碌,年老也渾渾噩噩,活著只剩食物和呼吸,生活只是死亡的等待。「一品老人」則呈現生命的堅毅,不畏生活艱困,不屈膝卑微、怯懦苟活。「一品老人」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在困境中做出抉擇,創造尊嚴自主的生命故事,像是山區小澗,在岩林亂石中緩緩流動,散發出沁人心脾的氣息。
騎單車獨行千里的一品老人
冬日,中國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山路上,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騎著一輛破舊的單車,在細雪紛飛下,獨行千里。一路上餐風露宿,累了,路邊打地鋪、睡橋洞。餓了,用開水泡白麵條充飢。
李老先生是雲南人,他從普洱出發,到東北,繞了一圈,半年多,又從甘南下雲南。一路上,遇過好人,也遇過惡人。曾經被熱情相助,也曾經被人驅趕、棒打、吐口水。在嚴峻的山路中,每一個崖口和上坡,都極度考驗老人的體力和意志。很難想像這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讓一位古稀老人做出騎行遠方的選擇。
老人家說他是個苦命人,沒有老婆、沒有孩子,老爹90高齡去世後他就孤伶伶的一個人。他不願拖累生活不易的弟弟,更不想每天遭受弟媳的冷嘲熱諷,為了自由和尊嚴做出艱苦的選擇,堅強地活在這個世界。他雖然沒有令人羨慕的人生,卻用毅力凝視自己的生命,就像薛西弗斯的神話一樣,寫下孤傲的生命敘事。雖然未來不知會身在何處,但此刻,他是個「一品老人」。
93歲仍自食其力的一品老人
台灣也有「一品老人」。每天上午7:00~9:00,在台北延平南路177號的便利商店前,有位93歲的退伍老兵,用推車賣饅頭和大餅維持自己的生活,有尊嚴的過著老年。即使寒流來襲,都可以見到這位清瘦的「大餅爺爺」,和他一整車手作的東北點心,蔥大餅、槓子頭和饅頭,熱騰騰的霧氣在透明塑料袋內滾動。
汪老先生每天凌晨2點起床升爐、揉麵團,直到6點後才緩緩推著攤車,一路步履蹣跚地穿越車流,來到延平南路、廣州街口,開始他一整天的工作。街上人來人往,卻很少人為他停留,大部分時候他都獨自一人站在巷口,常常一站就是一整天,即使寒風刺骨,他也只是搓搓手、拉拉紅色毛帽,再把手縮進灰色的大夾克裡。
汪老先生是戰爭悲劇下的人物,他莫名的被迫從軍,打過徐蚌會戰,幸運的死裡逃生。他參與過中橫開發,白天在山上築路,晚上在路邊搭帳篷睡覺,舉目所及盡是懸崖峭壁,每一分秒都與死神相伴。汪爺爺年紀大後找不到工作,便跟朋友學習製作東北點心的手藝,天天早起揉饅頭,擺攤賺取家用,節儉過日子。他一生勞苦,卻沒有被命運打敗,在寒風中依舊傲然挺立。
老了,沒有人要變成「下品」,去面對「孤老死」的悲哀;老了,也不要「無品」,只能守在死亡列車的候車室,絕望、無奈地等待那一刻的來臨。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活法。不同的條件、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標準、不同的價值,形成不同的人生。若不成「極品」或「上品」,也要擠身「一品」,不要「下品」,也不要「無品」。
(撰文/台灣老年學家、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邱天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