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都在的手足情義|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永遠都在的手足情義

  有關弟弟妹妹的笑話說:「我的父母恨我至極,以致於非得再有另外一個」,許多有兩個以上孩子的父母,一定常聽見「你就只會叫我,為什麼哥哥不做」,「是他先打我的,活該!」這類的話,有兄弟姊妹的人多少都有過與手足衝突與競爭的經驗,也免不了抱怨父母將他們比較,覺得父母不公平。心理學家發現,隨著年紀增加,個性的成熟與社會的歷練,兒時對兄弟姊妹的忌妒、敵意與怨恨會降低,雖然仍有少數的家庭,這樣的負面感受無法化解,終其一生影響他們,甚至造成互相傷害的病態行為。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手足關係可能是人生第一個同儕經驗,是人生最長的親密關係,這段有著類似的文化、成長背景與價值信念的關係,長於友誼關係,不像親子關係在長幼位階與權力上那麼明確,容許更多的差異與個別性,到了老年,手足關係,可能是我們唯一的親屬關係。兒時兄弟姊妹的相處經驗,對成人的手足關係影響深遠,與手足分享的能力不是天生的,父母若能在早期促進手足的和諧關係,往往可為孩子建造日後情感的、心理的與有實際幫助的支持關係。  

  幫助孩子建立親手足關係的原則:

  一、避免自覺與不自覺的偏愛,反省本身對某一個小孩子是不是特別注意。或者這些注意是否造成負面的影響。這是最常造成手足之間有怨恨的原因。

  二、鼓勵孩子正向的解決衝突,不鼓勵抱怨,鼓勵孩子相互討論、協商找出公平分配方法的行為。

  三、鼓勵或獎賞合作的行為,發現孩子能合作與分享時,不要吝於給予稱讚、肯定或實際的獎勵。

  四、讓孩子有父母不在場手足單獨相處的時刻,了解孩子的經驗,注意他們快樂和諧有趣的內容,忽略不快的時候,肯定合作的時刻與衝突解決的正向行為。

  五、青少年時期,鼓勵手足間相互提供問題解決與因應的參考意見,與心理支持的行動。

  六、長大後,提供手足間定期見面、相處與接觸的機會。

  七、父母本身能做好示範,與自己的手足維持聯繫與和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