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2002年-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

2002年9月發表

七年級生每五人有一人是憂鬱一族

三大壓力源:考試、課業表現及金錢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辭強說愁」,真是這樣嗎?

  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顯示,現在的七年級生每五人就有一人有嚴重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而最讓他們感到鬱卒的壓力事件前三名分別為「考試」、「課業表現」及「金錢」。調查也顯示青少年主要的支持管道來自同儕朋友,可是家庭支持與否卻最能影響其憂鬱程度,若家庭對青少年的支持越高,其憂鬱程度越低。 這項調查是董氏基金會在今年6、7月間,以台北縣市國、高中職學生為對象所做的調查,採取立意抽樣法,有效問卷為2924件,其中男生佔50.3%,女生佔49.7%。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指出21.8%的受訪者有嚴重憂鬱情緒須專業協助,而時常或總是讓青少年產生負面情緒及壓力的生活事件首推「考試」佔44.4%,其次為「課業表現」佔37.9%,第三為「金錢」佔26.8%,第四為「同儕關係」佔23.5%,第五為「外表」佔20.3%。受訪青少年經常或總是使用的情緒紓解方式前五名依序是「聽音樂」佔71.5%、「看電視」佔57.8%、「睡覺」佔55.5%、「找人聊天」佔47.7%及「看課外書或漫畫」佔46.5%。

  葉雅馨進一步分析指出受訪者越不滿意自己的課業表現及自認成績退步越多者,有憂鬱情緒傾向的比例也越高,對課業非常不滿意者,高達43.3%有嚴重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此外,調查也顯示當受訪者遇有心理困擾或挫折時,最常尋求同儕朋友的支持,雖然如此,「家庭」卻才是影響青少年憂鬱程度高低的主要影響者。受訪者家中排行為老么或獨生子女者,具有憂鬱情緒傾向的比例較高(分別佔24.3%及25.6%);而父母離婚、父親或母親已過世或有其他情況者,有憂鬱情緒傾向的比例也較高,父母已離婚的受訪者,有嚴重憂鬱情且須專業協助者佔31.9%。

  另外,若受訪者的父親採取冷漠的管教方式(不過問也不關心青少年的決定或想法),其憂鬱情緒傾向高且須專業人士介入協助的比例高達三成七。若母親採取冷漠管教,其憂鬱傾向高且須專業人士介入協助者則佔三成四。整體而言,家庭對青少年的支持越高,青少年憂鬱程度就越低。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吳佑佑指出憂鬱情緒不等於憂鬱症,憂鬱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如何處理。憂鬱症並不是胡思亂想來的,而是需要藥物控制及專家協助的生理疾病,出現憂鬱情緒或憂鬱症狀時,及早給予心理輔導與適當藥物治療,可以幫助青少年走出憂鬱情緒的困擾。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葉金川表示,為提醒青少年重視憂鬱症問題,基金會特別邀請偶像明星唐治平及李康宜擔任代言人,以偶像劇方式拍攝「十七歲的冬天」宣導短片,並備有教師手冊提供老師教學使用,希望能更有利於青少年憂鬱症防治宣導工作的推動。

 

「青少年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以大台北地區在學青少年為例」問卷調查概要

一、調查單位: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

二、協辦單位:台北市立松山工農等28所學校

三、調查分析報告:葉雅馨(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

四、統計資料處理:戴怡君

五、調查執行:戴怡君、姜正平、曾鈺珺、黃健旭、蔡明儒、謝青樺

六、調查目的:1.了解青少年的憂鬱程度分布

       2.了解青少年主觀之生活壓力來源有那些

       3.了解不同壓力事件對其憂鬱程度的影響 

       4.當其感到憂鬱或壓力大時,那些社會支持對其有幫助

七、調查時間:2002年6~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