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民眾憂鬱程度與就醫習慣之相關性調查|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2003年-民眾憂鬱程度與就醫習慣之相關性調查

2003年9月發表

以大台北地區、大台中地區、花東地區、高雄地區民眾為例

  近年來,因為許多的重大災害事件,身心問題漸漸被人重視,但是隨著一波波的來自內在與外在的挑戰,民眾對身心問題的因應卻似乎調整不大,在認知與求助方面,出了什麼問題? 根據董氏基金會以全省地區民眾為對象,進行的一項「民眾憂鬱程度與就醫習慣---以大台北地區、大台中地區、花東地區、高雄地區民眾為例」現況調查顯示,有五成二的受訪民眾知道如何分辨憂鬱情緒與憂鬱症,可是當他們出現身心症狀或面臨嚴重憂鬱情緒困擾時,卻極少考慮尋求專業協助(如精神科醫師、專業心理諮商或社會福利機構等)。

  這項調查是董氏基金會針對大台北地區、大台中地區、花東地區及大高雄地區18歲以上成人所進行的施測,採立意抽樣法,共發出10822份問卷,回收有效樣本為7888份。根據這項調查顯示,有11.7%的受訪民眾有嚴重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 知道如何分辨憂鬱情緒與憂鬱症的民眾佔52.5%;有七成以上的受訪民眾知道,若罹患憂鬱症,生理會有變化,包括睡眠、飲食習慣改變及身體有不舒服症狀等。認為「憂鬱症一定會好」的民眾佔68.2%,可是有31.2%的民眾認為「得到憂鬱症不用吃藥也會好」,及15.2%的民眾「搞不清楚要不要吃藥」;此外有34.3%的受訪民眾認為憂鬱症代表精神不正常。只有13.3%的受訪者認為得到憂鬱症是被附身,18.9%的受訪者認為是受未知力量控制,這表示大多數的受訪者對憂鬱症有相當的認知程度。與之前比較,能區分「憂鬱症」者佔35%,已有顯著提升,但仍有四成六的民眾不知道如何區分。

  當受訪民眾感到鬱卒、失眠、提不起勁、經常出現負面想法時,最常採用「不管它、多休息運動」、「看相關的健康書或雜誌」及「使用放鬆方法」(如按摩、泡溫泉等)等方法。若就對外求助專業方法而言,以看西醫的內科或一般科別最多。但比例相當低,只佔7.6%。 這份調查亦顯示,受訪民眾感覺情緒低落或壓力大時,通常或總是採取的情緒紓解方式以自助處理為多,包括休息或睡覺、做運動或做休閒活動;對外求助方面,則以找朋友聊聊最多,次之為

找家人聊聊,而這些方式也是受訪民眾認為最有效的;而會考慮尋求專業協助的受訪民眾比例很低,包括「找專業心理諮商機構」及「找社會福利輔導志工談談」等都低於一成,可是值得注意的是,民眾卻有較高的比例覺得這兩種方法是有效的。

  當受訪民眾出現身心症狀或生病時,除尋求專業協助外,有63.5%的民眾會同時考慮採用尋求宗教信仰庇護的方式,有49.3%的民眾選擇同時接受中醫治療(如氣功、推拿、針灸等)。

調查也發現,有32.6%的受訪者願意嘗試別人介紹的偏方。女性比男性受訪者,更同意同時採用專業協助與宗教信仰上的庇護。

  整體而言,受訪民眾對憂鬱症的認知程度及當出現憂鬱症狀時的處理方式並沒有因為地域性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值得提醒的是,民眾在處理身心問題方面,對專業有一定的信任度,可是主動求助的比例卻相當低,而傾向採用自助處理,這可能是民眾不知如何運用這些管道,或是文化影響,國人仍不習慣開口求助。

 

調查單位: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

*協助單位:大埔國小等130所學校

*調查分析報告:葉雅馨

*統計分析指導教授:董旭英(成功大學教研所副教授)

*統計資料處理:戴怡君*調查執行:戴怡君、鄭成惠、廖郁芬、潘俊瑋、王雅立、呂亞臻、余欣霓、楊蕙如、陳璿安、葉怡伶、 陳慧瑛、熊路得、許嘉珮、馬耀玲、殷志潔、劉筱薇

*調查目的:1.民眾憂鬱程度       

        2.民眾對憂鬱症的認知       

        3.有心理疾病困擾時,民眾一般使用的醫療體系(專業、常人、民俗)       

        4.民眾感到憂鬱或壓力大時,尋求那些社會支持,何種有效

*調查時間:2002年11~12月,2003年5~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