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青少年日常生活、網路使用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2004年-青少年日常生活、網路使用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

2004年9月發表

網路興起,徹底改變人類生活型態及溝通模式。

十年前,E-mail、聊天室、即時通訊(Icq、Msn等)沒有任何影響力。現今,E-mail、聊天室、即時通訊(Icq、Msn等)是吞世代的基本溝通方式。長期生活在網路世界,以文字取代語言,七年級生如魚得水還是內含隱憂?

  根據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所進行一項「青少年網路使用、日常生活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結果顯示,憂鬱情緒傾向越嚴重,使用網路與人聊天或E-mail的頻率越高、時間也越長。有27.8%的受訪者憂鬱情緒傾向嚴重,需求助於學校輔導老師或專業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有30.6%的受訪者「想要消失不見」。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黃鎮台表示,網路世代的來臨,專家提出了二個憂慮,第一是網路使用使人與人溝通更便捷,但一方面似乎縮短了人與人的距離,另一方面人與人間也更為疏離,減少面對面溝通的機會,人際互動面對面溝通時的感受到的溫情也下降,大大減少溝通的溫度。第二個憂慮是網路資訊的氾濫,有許多垃圾與似是而非的言論,也就是其中的內涵(content)問題。

  董氏基金會因應網路世代的潮流,特別提供網路園地,讓青少年朋友可以透過專區內容,達到某種程度上的情緒紓解,對憂鬱症有較正確的認識,同時提醒青少年情緒有困擾時,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不要害怕開口,諱疾忌醫。而本次調查目的也是因應此需求進行。

  這項調查是在2004年5、6月間,以台北縣市立各國民中學、高中、高職的學生為對象所做的調查,採取立意抽樣法,共發出6,848份問卷,回收有效樣本為6,341份,受訪者中,男生佔49.4%,女生佔50.6%。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葉雅馨說明調查結果:七年級生中,憂鬱情緒嚴重、需求助學校輔導老師或專業機構者佔27.8%。進一步分析結果,女生比男生更憂鬱。有三成的受訪者回答「想要消失不見」。此外,家庭關係融洽與否也對青少年情緒有影響,結果顯示,自認親子相處情形越不融洽,其憂鬱情緒傾向越嚴重。

  分析七年級生使用網路的現況,近四分之一受訪者每天使用網路與人talk或e-mail。六成一的受訪者每次使用網路與人talk或e-mail之平均時間超過1小時。

  調查結果也顯示,七年級生使用網路的需求,依序總是或常常為為娛樂休閒(玩GAME,下載音樂,找相關資訊等)佔70.9%;次之為無聊、打發時間者佔59.9%;再者為與朋友互動溝通、傳遞訊息者佔59.2%。

  青少年使用網路的原因,八成以上受訪者都同意使用網路聯絡較方便、覺得上網很愉快,及比較可以紓發情緒。在上網最常使用的功能方面他們常常或總是使用的功能,依序為搜尋引擎(63.9%)、下載(56.9%)、E-mail(56.3%)、MSN或ICQ(49.4%)及連線遊戲(44.8%)。

  不同性別在使用網路上也有差異,結果顯示。男生比女生常上網,可是女生每次上網與人talk與mail的時間比男生長。 比較分析使用網路者其情緒狀態顯示,比較具有憂鬱情緒困擾者,其每次使用網路與人talk或e-mail的平均時間越長。

  葉雅馨比較不同時間的調查結果發現:此次調查七年級生在面臨壓力事件或出現負面情緒時,經常或總是做為紓解情緒的方法前三名分別為「聽音樂」,「看電視」,「睡覺」。其次為「找人聊天」,「打電動或連線遊戲」。再其次為「看課外書及漫畫」則佔43.7%。與董氏基金會在民國91年進行之調查結果比較,紓解方式排名相同,但是打電動或連線遊戲的比例顯著提高。

  當他們覺得心情不好時,第一會考慮去談的對象是朋友或同學者最多佔57.2%,有13.3%的受訪者覺得沒有人可以談,再者有12.8%的受訪者會先考慮找媽媽,只有2.9%的受訪者會先找爸爸談。與董氏基金會在民國85年進行之調查結果比較 (朋友41.9%、無人可談14.0%、媽媽13.3%),會去找朋友或同學談話的比例顯著提升。

  青少年放學後最常做的活動以看電視者最多佔40.9%,次之為上網32.0%,再者為睡覺佔21.2%。與董氏基金會在民國85年進行之調查結果比較,受訪者在放學後最常做的活動,仍以看電視最多,去補習班、打球的比例下降。

  葉雅馨說,從這次調查發現,青少年放學後最常做的活動依序為看電視、上網、睡覺,近四分之一受訪者每天會上網與人talk或e-mail,六成一的受訪者上網與人talk或e-mail的平均時間在1小時以上,而青少年回到家中與父母對話的時間可能都沒有這麼長,可看出上網在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成大教研所董旭英副教授表示,此次調查結果也呈現出幾個現象:網路使用似乎已是青少年情緒紓解的重要管道,當面臨挫折或壓力大時,傾向採用上網的比例也高,父母要注意他們上網搜尋內容的方向及頻率。另外家人本應該是青少年最大的情緒支持來源,可是調查結果卻呈現,青少年心情不好時,第一考慮找家人談話的比例偏低,連找兄弟姊姊談話的比例也很低,可能青少年自覺有來自家庭的壓力。另外父親被考慮做為第一談話對象的比例很低,這可能顯示父親角色在現在社會仍帶給青少年威權感,只有單向溝通,親子間互動關係與方式宜再調整。青少年多傾向尋求同儕支持,顯示同伴的確能帶給青少年很大的情緒支持,不過除了情緒支持外,是否可同時傳遞正確的資訊更重要,政府及民間團體宜共同合作,宣導正確的情緒教育,帶給青少年正向的力量。

  黃鎮台也說,雖然家庭結構改變,現代社會都是小家庭,可是青少年選擇第一與父親談話的比例竟然是倒數第二,顯然父親仍多是扮演嚴父的角色,建議父親應更積極進行親子溝通。

  葉雅馨則建議,父母和青少年在溝通時,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一、先和青少年約法三章、討論上網時要注意的事項。

二、限制上網時間,必須保持日常生活作息。

三、多數青少年覺得上網是愉快的、可以紓解情緒,可是使用過久,耽誤做功課的時間,就會晚睡,生活易形成惡性循環。

四、選擇開放場所放置電腦,父母比較容易觀察其使用電腦的時間,甚至可與其共同討論,別讓他們悶在房間中猛看螢幕。提醒青少年是要控制電腦,不是被電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