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大台北地區民眾對憂鬱與憂鬱症認知與現況調查|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1999年-大台北地區民眾對憂鬱與憂鬱症認知與現況調查

1999年9月發表-1

五成民眾 鬱卒啦! 七成無法區分憂鬱與憂鬱症

未婚 晚睡 運動少者較容易鬱卒

  你是否經常感到憂鬱呢?什麼原因讓你感到憂鬱?憂鬱等於憂鬱症嗎?

  根據董氏基金會的調查結果顯示,有53.4%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曾經感覺到憂鬱,69.6%的民眾不知道或是不太清楚「憂鬱」以及「憂鬱症」的區別。而感到憂鬱時絕大多數的人採取找人聊天、聽音樂、睡覺等方式排解,至於感到憂鬱的原因51.3%的人是因為「人際互動」。這項「憂鬱與憂鬱症現況調查報告」,以立意抽樣的方式,調查了大台北地區三千位受訪者,有效樣本為兩千六百九十人,調查地點包括馬偕醫院淡水院區、台大醫院、台北車站、南京東路、復興北路辦公大樓區、以及重慶北路商家。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有22.3﹪的民眾平均一星期就有憂鬱的感覺,而有31.5%的民眾每次憂鬱的感覺會持續至少一天。感到憂鬱時,56.4%的民眾會找朋友傾訴,告訴配偶的人則佔14.7%,值得注意的是有21.4%的人是「無人可說」。至於感到憂鬱的原因方面,半數的民眾表示因為人際關係的因素,而有43%的民眾則是因「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34.7%的民眾因工作因素感到憂鬱。而民眾排解憂鬱情緒的方法,45.2%的人表示會找家人、朋友聊一聊,41.0%的民眾會聽音樂來排解憂鬱,也有33.9%的民眾選擇大睡一覺。

  葉雅馨指出雖然半數以上的民眾覺得自己曾經感到憂鬱,但是卻有69.6%的民眾不知道或是不太清楚「憂鬱」以及「憂鬱症」的區別。若要求受訪者挑選出日常生活中哪一些情緒、行為以及想法屬於憂鬱的症狀,大部分的受訪者認為「心情持續低落」、「不願意與別人接觸」、以及「矛盾猶豫無法專心或是做決定」等都是屬於憂鬱症狀。受訪者中有75%以上的民眾認為自己身體有「心臟或是胸口不適」、「肌肉酸痛」、「呼吸困難」、「某些部位覺得麻木無力」的現象時,是由憂鬱所引起的,這項調查結果也顯示,經常感到憂鬱的民眾,發生上述生理不適現象的比例,顯著高於未每天感到憂鬱的民眾。

  台北市立療養院胡惟恆院長指出,每個人都會碰到情緒低落的時候,憂鬱情緒就跟喜怒哀樂一樣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是如果憂鬱症狀持續超過兩週以上,且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就要小心可能是憂鬱症,需尋求醫生進一步的診斷與治療。

  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許文耀表示,四成左右的民眾對未來感到不確定,表示現代人對生活的意義與價值感到困惑,不知為什麼而努力,顯示現代人的心靈十分空虛,學校在教導一般課程之餘也應讓學生學習更多心靈層次的課程,讓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疏離感能夠減到最低。

  葉雅馨進一步指出這次調查也發現月收入不足四萬元、未婚、晚睡、無宗教信仰及運動量少者比較容易感到鬱卒。既然大多數的人面對憂鬱情緒時會先找朋友或親人紓解情緒,那麼親友適時的情感支持與關心對於預防憂鬱症的發生就很重要,多些包容與陪伴,一起運動或從事戶外休閒活動都是不錯的情緒紓解方式,此外宗教界與醫學界如何在憂鬱症的預防宣導上攜手合作,其實是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調查單位: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

*調查分析報告:葉雅馨

*統計資料處理:林淑鐘

*調查執行:馬藹屏、林淑鐘、鍾世明、李佳穗

*調查目的:1.了解國人對憂鬱與憂鬱症的認識程度       

      2.了解日常生活是否影響憂鬱情緒       

      3.了解憂鬱與身體症狀的關聯

*調查時間:1999年6~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