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大台北地區在學青少年對憂鬱與憂鬱症認知與現況調查|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1999年-大台北地區在學青少年對憂鬱與憂鬱症認知與現況調查

1999年9月發表-2

八成青少年曾感到憂鬱 一成五每天被憂鬱所困

青少年憂鬱三大壓力源:課業、人際關係及考試

  青春不留白,可是卻可能被染上一層「藍」!

  根據董氏基金會一項針對「大台北地區在學青少年對憂鬱與憂鬱症認知現況調查」的結果顯示84.2%的青少年曾經感到憂鬱,其中15.3%的人每天都會感到憂鬱;而令青少年感到憂鬱的原因前三名依序是課業、人際關係、以及考試。 這項調查採取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針對大台北地區二十五所高中、國中、高職學生共計三千人進行調查,有效樣本為兩千四百二十九份,其中男生佔50.4%,女生佔49.6%。

  結果顯示,大台北地區的青少年84.2%曾經感到憂鬱,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每天都會感到憂鬱者佔15.3﹪,平均一個星期就會感到憂鬱者佔33.6﹪,而近二成六的青少年每次憂鬱的時間至少持續一天,2.6%的青少年會持續一個月以上。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分析指出,青少年自己感到憂鬱的原因,有56.7%的人認為是課業因素;50.9%的青少年認為是人際關係的因素;45.6%的青少年認為是考試的因素造成憂鬱。此外,青少年在感到憂鬱時,有54.1%的人會告訴朋友;36.7%的青少年會告訴同儕;18%的青少年會告訴父母,不過有高達28.2%的青少年表示感到憂鬱時「無人可說」,只有1.8%的青少年感到憂鬱時會告訴專業的輔導人員,交叉分析結果顯示感到憂鬱時無人可說的人,每天感到憂鬱的比例,明顯高於感到憂鬱時有人可以傾吐的青少年。

  葉雅馨表示在對於憂鬱症的認知上,有81.4%的青少年不知道或不太清楚「憂鬱」以及「憂鬱症」的區別,多數的青少年是從電視上以及報章雜誌上知道憂鬱症這個名詞。青少年認為有心情低落(61.3%)、煩惱(48.2%)、以及對於事情悲觀(47.4%)等情緒就是憂鬱;同時他們也認為若是發生不想說話(50.2%)、不想和外界接觸(49.0%)、以及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33.2%)等行為也是憂鬱症狀的呈現。此外,有53%以上的青少年認為自己若發生心臟或是胸口不適、肌肉酸痛、呼吸困難、身體某部位覺得麻木或是刺痛無力等現象,是因為憂鬱所引起的。

  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精神科主任詹佳真醫師指出這次調查顯示睡眠較少、就寢時間越晚及運動頻率較少者,越容易憂鬱。其實充足的睡眠,有助於自律神經的穩定,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差,容易造成交感神經亢奮而誘發焦慮情緒;而運動時能夠使身體得到放鬆,產生抗交感神經興奮的作用。

  曾經罹患憂鬱症的藝人蔡頭表示,許多人有心理疾病卻不知道或不敢向精神科醫師求診,當年他也是因為錯誤觀念,做了各項身體檢查都沒發現問題,還花錢請風水師調整床位,求神問卜走了許多冤枉路,一直到看到有關憂鬱症的相關報導,發覺自己的情況類似,於是前往精神科就醫,在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及協談之後,終於逐漸恢復。他每天固定游泳一千公尺,運動除了讓他健身以外,也獲得紓解憂鬱身體放鬆的效果,一舉兩得。

  葉雅馨指出,憂鬱情緒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過,但是如果持續超過兩週以上,就要進一步尋求醫師的診斷。青少年憂鬱症狀的呈現往往伴隨著缺曠課、拒學或懼學、對結交朋友失去興趣等現象,除了持續的心情低落以外,也會出現暴躁易怒等非典型症狀,父母親平常不妨安排固定的親子相處時段與孩子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藉由家人及專業的協助走出情緒的低谷。

 

*調查單位: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

*調查分析報告:葉雅馨

*統計資料處理:林淑鐘

*調查執行:馬藹屏、林淑鐘、鍾世明、李佳穗

*調查目的:1.了解青少年對憂鬱與憂鬱症的認識程度       

      2.了解日常生活是否影響憂鬱情緒       

      3.了解憂鬱與身體症狀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