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大台北地區民眾的憂鬱傾向與人際關係的相關性調查|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2001年-大台北地區民眾的憂鬱傾向與人際關係的相關性調查

2001年1月發表-1

水泥牆中的憂鬱一族 台北都會民眾17.9%鬱卒

鄰居關係最差、上司下屬關係及師生關係居次

  現代人生活於水泥高牆之中,人際關係的疏離感也越來越重。根據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一項調查顯示,人際關係敏感度、孤寂感越高的人,其憂鬱程度越高,大台北地區有17.9%民眾有嚴重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對於自己人際關係不滿的原因中,「與他人價值觀不同」所佔比例最高,佔18.2%,其次則為溝通時間不足佔9.2%。 這項調查是董氏基金會在去年(2000年)7、8月間,針對大台北地區12歲以上受訪者所做的調查,採取立意抽樣法,共發出3千份問卷,有效回收樣本2761件,其中男性佔33.3%,女性佔66.7%。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指出,17.9%的受訪者有嚴重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10.5%的民眾已經承受相當大壓力,憂鬱情緒達到臨界點,其他46.8%的民眾則屬於情緒穩定狀態。受訪者感到最不滿意的人際關係中,以對鄰居感到最不滿意的居首位,比例達28.7%,其次為對上司下屬或師生關係不滿者,占19.3%,第三為對於親戚關係的不滿,占16%。對於人際關係最不滿意的原因,18.2%認為是彼此觀念不同,9.2%認為是溝通時間不夠、9%受訪者認為是對方容易生氣及8.9%受訪者認為是對方個性固執,無法溝通,也有8.5%受訪者認為是對方冷言冷語對待。

  葉雅馨表示,進一步分析發現受訪者的人際關係敏感度及孤寂感越高,憂鬱程度也越高;其中有嚴重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者,有高達83.6%的人認為彼此價值觀念不同,是形成人際關係不滿的原因,其次有75.9%的受訪者認為溝通時間不夠,是形成對人際關係不滿的原因,另外,有嚴重憂鬱情緒者對於人際關係感到不滿的程度排名,同樣也是鄰居關係、上司下屬與師生關係及親戚關係,所占比例分別為44.6%、39.7%及35.2%。

  東吳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張本聖指出,都會地區民眾多居住在大樓,很少與鄰居往來,缺乏溝通的結果,很可能因為些小事而產生摩擦。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吳佑佑則認為與鄰居的互動雖不至於造成憂鬱情緒,對鄰居關係感到不滿意唯有從多交往溝通來解決。

  葉雅馨認為由於彼此觀念不同及溝通時間不夠,加上可能對方容易生氣或有相處上的壓力,也容易對人際關係感到不滿意,如果因而導致與人際之間的來往越來越封閉,也就會越來越憂鬱。當忙碌成為溝通不足的藉口時,葉雅馨建議不妨每月選一個時間,參加社區活動,安排與家人或朋友的聚會都能讓人從封閉的環境當中走出來,獲得更多溝通的機會與情感上的支持。

 

調查單位: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

*調查分析報告:葉雅馨

*統計分析指導教授:董旭英(成功大學教研所副教授)

          林繼偉(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統計資料處理:戴怡君

*調查執行:戴怡君、李國源、姜正平、楊若麟、施欣鈴

*調查目的:1.了解國人憂鬱程度分布       

      2.了解人際關係是否影響憂鬱程度       

      3.了解高憂鬱族群不滿意人際關係之原因

*調查時間:2000年7~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