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機除了拍照打卡,還有助於改善情緒?!|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智慧型手機除了拍照打卡,還有助於改善情緒?!

連假剛過,忙著收心上班上課時,是不是還掛念放假期間,隨時隨地可使用智慧型手機在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媒體上拍照打卡,與朋友們分享心情的便利及互動的快樂?智慧型手機近十年內快速發展,根據資策會最新調查發現,台灣12歲以上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者已達1604萬人,智慧型手機普及率為73.4%。根據一篇20167月發表在《心理學前端期刊》的研究發現,因為智慧型手機及應用程式開發的普及、便利,透過使用智慧型手機進行簡短且定向的練習有助於迅速改善情緒!

這項研究屬於一項較大型研究方案的一部分,由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由德國、韓國、美國跨國合作完成。參與這項國際性研究的有27位健康的年輕男性,他們須使用智慧型手機觀看超過五分鐘的影片教學說明,例如:練習專注於自己的身體,他們感到更警醒、平靜、精神振奮。有些受試者在練習中回憶一些情緒經驗,其他受試者沉浸在重複短句或數字序列中,或者變化自己的臉部表情。受試者在練習的前後透過手機填寫六步驟量表記錄心情。該研究結果顯示,以手機為主的微干預(受試者可使用各種已被採用或更現代的心理治療練習模式,稱為微干預。)可在具體、日常生活的情境中改善情緒,這些應用軟體目前可作為心理治療的一種選擇。

台北市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詹佳真主治醫師表示,考量到使用智慧型手機與網路的人口漸增,加上節省醫療人力成本與治療時間,目前移動式裝置的心理治療已被各國重視,但台灣目前較無這方面的應用。

詹佳真指出,移動式裝置的心理治療可在緊急狀況下,如半夜或不便求診之際,快速改善患者情緒,幫助其取得心情的平靜。移動式裝置的心理治療雖有其便利性,不受時地限制,但仍無法取代專業人士的重要性。她提醒,當出現長期情緒困擾的問題,還是需要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提供專業性的診斷與治療計畫,透過整體性的評估與治療規劃,搭配移動裝置的引導式治療,方能達到最高效益。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以手機或網路為基礎的「微干預」確實可即時轉移當下的負面情緒,如:憤怒、焦慮與哀傷。因其操作便利與可控制性,也為我們帶來一種穩定感,達到某種心理滿足的效果。同時也降低了處於焦慮或不安情境下的孤獨感。值得注意的是,在科技尚未發展到手機或網路可完全與人類對話或安撫情緒時,不能忽略人際互動的重要性。葉雅馨建議,未來除了可多加推廣這類的軟體或程式,也該注意這類的微干預可改變或影響的範圍條件,思考移動式裝置還能與哪些支援系統(包含實體心理諮商、專業醫療…)相互結合,使科技與傳統的心理治療幫助到更多有情緒困擾的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