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身體節律,開啟心理健康防護罩
- 發布日期:
- 資料來源:文/葉雅馨(大家健康雜誌總編輯/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圖/pexels
2023年,有位西班牙女登山家參加了一項探討與世隔絕和迷失定位,會如何影響人的時間感、大腦運作模式和睡眠的研究,她獨自在地下洞穴生活了500天,在沒有自然光、不與人接觸的狀態下,自己藉著生理時鐘,開關燈、起床、入睡。初期她還能依照一天24小時的規律作息,但之後入睡時間越來越長,甚至經常醒來沒有幾小時就又入睡,作息非常紊亂。雖然這位女登山家出洞穴時面帶微笑、表示一切都好、內心平靜,然而,後續她必然會面臨心理上及日常作息重建的問題。
我們身體的每個細胞都有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也就是生理時鐘,這是依照24小時的週期,與白天和黑夜同步。但當我們的生活方式與這種自然的晝夜循環不一致時,生理節律被打亂,就會影響個人身心健康。根據一項發表於《The Conversation》的報導,研究發現睡眠和生理節律紊亂會誘發或加重多種心理疾病,包括憂鬱症、焦慮症、雙極情感障礙等等。
這項研究評估過去十年間所有關於不同精神疾病的研究,結果發現,多數被診斷患有精神健康疾患的年輕人,同時也有睡眠問題,例如:失眠(入睡困難或易醒)、睡眠時間延後以及白天精神不佳;三分之一的雙極情感障礙患者的生理節律受到干擾,其入睡和醒來時間比正常情況更晚。此外,光照不當(如白天接觸自然光不足或夜間暴露過多人工光源)以及過晚進食(如:深夜進食)也會導致睡眠和生理的節律紊亂。
尤其青少年們正身處受荷爾蒙大幅波動影響的階段,又因為課業多、或使用電子產品、上網、攝取過多咖啡因等,經常睡得晚,但要上學而不得不早起,實際睡眠時間比美國睡眠醫學會建議的每晚睡 8~10小時,至少少了2~3小時;到了假日,則是抱著「補償」心態,睡到很晚才起床,周間和假日不規律的作息,更加遽對心理健康負面影響。
要協助青少年建立規律作息及睡眠習慣,父母師長首先可以檢視青少年的睡眠狀況與作息,會造成干擾的原因有那些,和孩子討論如何因應。另外陪伴他們要做的調整包括,(1) 規律的睡眠時間:試著建立一個固定的睡眠時間表,即使在周末也保持一致,不要讓青少年一直睡到自然醒。(2)經常曬太陽:陽光可以提高身體產生血清素,穩定情緒。趁著陽光充足的時候在戶外活動,或者在室內保持光線充足。(3) 控制飲食時間:避免深夜進食,以免干擾睡眠和生理節律。建立一個均衡的飲食時間表,保持食物的多樣性。(4) 加強運動:日常運動有助於改善睡眠和減輕壓力。即使是進行輕度運動,例如散步、慢跑,也能幫助調節睡眠和晝夜節律。
當然,營造舒適且寧靜的睡眠環境,和孩子約定睡前不使用電子產品、電子產品不帶入房間,也能減少干擾睡眠質量的因素。若是孩子已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同時要考慮睡眠和晝夜節奏紊亂問題。透過上述方式,除了能幫助孩子促進心理健康,也能改善其面臨的情緒困擾。
*註:本文已刊載於3/30自由時報健康醫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