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憂鬱搭上精神病|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當憂鬱搭上精神病

  甲同學個性內向、沉默寡言、許多心事不願向別人說。他原本在校成績優秀,突然在大三剛開學時,懷疑有人跟蹤他,甚至對他不利;在四下無人時,聽到有人談論他的事情及呼喚他的名字,自此感到非常害怕,躲在宿舍不敢出門,也沒參加期中考。

  導師發現後,趕緊通知甲同學的父母,並送他到精神科就診。醫師瞭解其病史,給予精神安定劑,囑咐他一定要按時服藥並回診治療。未料在治療1個月後,他擔心同學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便不再服藥。又拖了2個月,不但成績一落千丈、變得十分邋遢,內心恐懼也有增無減,甚至已有1星期不吃不喝。   

  甲同學的父母在求神問卜無效的狀況下,強制他住院治療。主治醫師使用藥物治療與心理支持雙管齊下,1個月後病情大為好轉,醫師向父母解釋病情:甲同學的症狀包括聽幻覺、被害妄想與被跟蹤妄想,個人功能明顯減退,且發病超過6個月,應是罹患精神分裂症。這種病屬於體質的大腦病變,需長期服藥以保持病情穩定,樂觀的是,多數患者可醫治到穩定,回到社會立足。  

  甲同學出院後遵守醫囑服藥,已能回校上課,一切都在穩定進步中。然而,命運作弄,1個月後,他的心情跌入谷底,失眠、疲憊、興趣索然、記憶不佳,甚至產生無望感與厭世念頭。回診時,醫師瞭解他的種種不適,告知父母他目前處於憂鬱狀態,除了調整藥物,也須防範自殺。   

  據文獻記載,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發病後,約有25%會發生憂鬱症,醫學上稱此狀況為「精神病後的憂鬱症」(post-psychotic depression)。通常有5大因素導致病患易罹患此病症,包括:

  1.個性孤僻;

  2.生病前不易適應環境;

  3.容易焦慮;

  4.住院時間較久;

  5.經常住院等。

  「精神病後的憂鬱症」患者,除了小心原本的精神症狀易復發,更須注意自殺的可能性。特別是年輕、男性、高教育程度,皆為「精神病後的憂鬱症」自殺危險因子。   

  所幸,後來甲同學對醫師的信任程度日益增強,願意說出心中的煩惱,醫師也鼓勵父母多與他聊天,以進入他的內心世界。經過3個月的門診追蹤與心理治療,他的憂鬱情緒逐漸改善,對未來也較有信心,順利走出想死的陰影。經過2年持續治療,如今,他已順利拿到大學文憑,正大步邁向人生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