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促使旁觀者介入霸凌|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

主意境區

焦慮促使旁觀者介入霸凌

我們知道當霸凌發生時,周遭人的反應非常重要,然而,是什麼因素決定了旁觀者是否會對受害者伸出援手?一篇由隆德大學發布的研究指出,旁觀者的焦慮是一個關鍵因素。

隆德大學研究者分別進行了兩項研究,調查所謂的旁觀者效應,即旁觀者在霸凌事件中捍衛受害者的意願,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

第一項研究的調查對象為瑞典公立高中202名學生(年齡平均值=16.44 歲,52%為男生)。參與者接受一個短文的實驗調查法(vignette experiment),且被隨機分配到兩個短文實驗調查中的一個(屬於/不屬於團體的受害者)。研究者使用自我報告來測量捍衛受害者的動機以及焦慮特質。結果顯示,當受害者不屬於團體成員時,旁觀者的報告中呈現高焦慮水平和低自主動機;而當受害者屬於團體內成員時,則外在動機水平較低。

第二項研究的研究對象來自土耳其兩所公立學校(5-8 年級)的 388 名學生(平均年齡 = 12.22 歲,49.7% 為女生)。參與者也是參與短文實驗調查法 (vignette experiment)。 參與學生被隨機分配到兩個短文實驗之一(直接與網路霸凌)。研究者使用自我報告來測量捍衛的動機、焦慮特質、憂鬱和對受害者或霸凌者的認同。結果顯示,參與者在網路霸凌的情況下有更多的自主動機,目睹直接霸凌者則呈現了更高的焦慮和憂鬱。焦慮與自主動機有關;處於直接霸凌情境的參與者更可能認同霸凌者。

研究者表示,兩項研究結果皆顯示,如果被霸凌者屬於旁觀者的團體,那麼採取行動的旁觀者通常是由內在動機驅使的。 內在動機比由獎勵或外部壓力驅使的外在動機更強、更常讓人採取行動。且愈容易受到焦慮影響的人,就愈有可能採去行動進行干預。 然而,這僅適用於被霸凌者和旁觀者同屬一個團體的情況下。

研究者表示,學生和教師都必須反思並意識到迫使學生採取行動反對霸凌的驅力是什麼。適當的行為具備骨牌效應,從長遠來看,可在學校中創造出一種更健康的文化。


本文由戴怡君選文、黃嘉慈摘譯,感謝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審稿